前 言
文化的经济学研究,既传统,也现代。从传统而言,涵盖了经济学的基本命题、经典命题;从现代而言,文化滋生的许多新现象,需要系统性地阐释。
本书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文化经济的系列问题,沿着市场分析、要素分析、区位分析和市场失灵逐一展开。
全书共十二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文化的需求问题,内容主要涉及文化需求函数、文化效用、消费上瘾与文化消费偏好,以及消费弹性,并在开放经济下,探讨了文化的跨国消费。文化距离和文化多样性,构成了跨国消费中的特殊性,也为跨国消费留下了精彩的发展空间。
第二章回到市场的供给层面,探讨了文化的供给问题,涉及供给函数、文化与文化产品、文化生产与生产决策,并从鲍莫尔经典的成本困境引出生产成本与“成本疾病”、技术效率与技术变迁的讨论。“成本困境”是引发文化经济学这一经济学重要分支的理论源泉,为文化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痛并快乐着的深刻思考。
第三章同时考虑需求与供给两种市场力量,探讨了文化的市场问题,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市场结构与市场组织、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以及双边市场。很显然,对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双边市场的分析,反映了文化市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必然引发文化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讨论。
第四章专注于文化市场的定价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了价格。本章分析了文化产品定价的一般影响因素和一般定价方法,具体探讨了艺术品与工艺品定价、表演艺术定价。基于经济学的策略理论发展,在一般定价方法的基础上,考虑竞争者的决策和行动,进一步分析了定价策略,以促进文化组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并更好地完成文化组织的艺术使命。
在基本的文化市场分析基础上,从第五章到第十章,对要素市场进行了展开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艺术家劳动力市场、文化企业家、超级明星、文化资本与文化的数字化。这些问题是文化经济与其他经济具有显著差异的地方,也是文化经济学富有魅力和令人着迷的标签。
第五章分析了艺术家劳动力市场,内容包括闲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艺术家及其市场特征、艺术职业与艺术人才过度供给这些经典问题,也考虑创意经济的发展,分析了创意阶层的崛起。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劳工阶层和服务阶层主要依靠执行规则获取报酬不同,创意阶层更强调通过打破规则和创造规则获取报酬,由此更加清晰地揭示了艺术家的劳动力特征。
第六章分析了文化企业家。文化企业家是文化经济蓬勃发展下由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特殊群体,是艺术家的梦想与企业家的冒险的创新结合。本章分析了文化创业、文化企业家现象、文化企业家的市场角色与市场行为、文化企业家资本,在考虑企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目标函数下,探讨了文化企业家的决策空间。
第七章分析了超级明星这一文化要素市场上的“超级要素”。这些极少数的在其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并且能获得巨额薪酬的超级明星,对文化市场的效率将产生重要影响。超级明星现象何以形成?研究提供了需求与供给上的解释、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超级明星才华的度量与市场的有效性,集中探讨了中国超级明星市场的效率问题。中国超级明星市场存在的低效问题,反映了中国超级明星市场的制度缺失与规制不足。
第八章关注了文化要素市场的资本问题,集中关注文化资本这一特殊资本。文化资本作为一种“身体化”的文化资源,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影响。本章分析了文化资本的崛起、文化资本的估值、创意与文化资本的形成,以及文化资本的开放、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全球化可能削弱文化的差异,对文化资本的发展和管理,将有利于促进全球文化表达的多样性。
第九章从技术要素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的数字化问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字化推动的。这一章集中分析了数字艺术、数字音乐、数字出版、数字娱乐,以及虚拟博物馆。基于数字艺术家Beeple的天价作品拍卖,我们发现,加密艺术NFT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必将带来新的思考。
要素市场分析后,第十章是在区位选择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专题探讨文化的地理与贸易问题。毋庸置疑,最近20年来,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地方或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基于文化或艺术的特殊性,本章从区位角度分析了艺术的毁灭问题,探讨了创意区的形成与文化产业景象,研究了创意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关系,分析了国际文化贸易的基本格局与演变规律。
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结构,最后两章回到市场的一般批判,集中关注了文化经济领域的失灵问题和效率改进。其中,第十一章在文化市场失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规制、版权保护、私人支持和公共治理问题,关注了文化领域在失灵状态下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第十二章进一步从效率与公平角度,探讨了文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了艺术家是否需要公共支持,以及保证文化公平的设计。这些讨论,对于文化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综观全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或创新。
第一,基于现代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本书以微观经济学作为最基本的切入点,既包括稀缺、偏好、效用、需求、供给等经典的现代经济学内容的讨论,又引入了产权理论、激励理论、博弈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不断发展的现代经济学内容的分析,也涵盖了现代经济学有关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一系列的分析工具的应用。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论点,如文化价值转化的铜钱模型、加密艺术NFT的管理学注解,推动了文化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
第二,基于国际文化经济学的发展。文化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其奠基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鲍莫尔和鲍文1966年出版的《表演艺术:经济困境》一书。本书既立足于“成本困境”这一文化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又吸取了文化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考了国际一流的文化经济学家的著作,将文化企业家、超级明星、文化资本、文化的数字化等热点领域的发展单列专题呈现,深化了文化经济学的理论。
第三,基于中国文化经济实践的观察。除全书各个部分的理论分析中涉及的中国文化经济实践外,本书在各章中特别设置了案例观察和案例分析。案例观察侧重文化现象,引入经济思考。案例分析重在经济问题,引出经济讨论。这些案例主要基于作者长期的调研访谈,部分来自代表性的资料收集,真实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经济的实践足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经济的理论问题提供了现实参考。同时,这些实践提供的写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基本方法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也为文化经济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杨永忠
2021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