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幸聆听了肖经建教授讲授的消费金融相关专题课程,对该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为此,在肖经建教授多次来中国人民大学授课时,我一有机会就抽出时间去旁听学习。2012年,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习,并且在肖经建教授的指导下就消费金融的相关主题进行了为期1年的学习和研究。自2014年加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以来,已为5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消费金融学这门课程,到现在为止,已连续开课7年,共计超过10个班次。同学们选修课程的积极性非常高,连续数年在众多同学的强烈建议下增开教学课程班。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讨论消费金融学的前沿议题,对相关领域最新文献进行深入研讨,学习兴趣高昂,教学氛围良好。然而,比较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未能找到一本合适的课程教学参考教材。适逢2016年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金融素养、理财能力与消费者理财满意度研究”成功获批资助,我便产生了撰写一本适用于金融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消费金融学课程教材的想法。在不断的科研和教学摸索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对消费金融学知识和理论体系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从2018年开始着手进行本教材的写作工作。历时4年多,经过多次修改和增删内容,本教材的撰写工作才最终得以完成。
消费金融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本教材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即消费者传统金融(第一章至第四章)、消费者现代金融(第五章至第九章)和消费金融的扩展及应用(第十章至第十二章)。具体地,本教材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消费者收入。本章主要介绍消费者收入的相关概念,分析预算约束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探讨收入不平等和代际转移的相关议题,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分析消费者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动机进行案例讨论。
第二章:消费者支出。在介绍消费者支出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本章重点分析消费者支出的结构,探讨理想与不理想的消费者支出行为,检验住房支出对消费的影响,并以“双十一”购物节为例剖析中国消费者支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消费者储蓄。本章主要介绍消费者储蓄的概念和测算方式,分析消费者储蓄的动机,探讨影响消费者储蓄的主要因素,揭示储蓄与消费者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以美国个人退休账户为例进行案例讨论。
第四章:消费者借贷。本章重点介绍消费者借贷的概念及度量方法,探讨预算约束对消费者借贷决策的影响,分析消费者借贷的风险,阐述消费者借贷的类型,比较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消费者信用管制的现状,为消费者借贷影响食品支出提供经验证据,进一步就个人破产制度进行案例讨论。第五章:互联网金融。本章旨在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概况,并将其划分为互联网在线银行、电商金融服务、P2P借贷、互联网众筹和互联网理财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从而以P2P借贷的发展为例进行案例探讨。
第六章:消费者金融教育。本章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消费者金融教育发展的现状,阐述消费者金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探讨消费者金融教育的影响因素,并从城乡差异的视角剖析金融教育对消费者理财能力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对中国香港地区普及金融教育的实践进行案例讨论。
第七章:消费者金融素养。以界定金融素养的概念和测度为基础,本章重点分析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度量框架,剖析美国消费者金融素养现状,探讨影响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因素,从理论和经验证据角度辨析金融素养与消费者理财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案例分析金融素养对退休规划、金融资产投资和借贷等金融行为的影响。
第八章:消费者理财能力。在概述消费者理财能力的基础上,本章主要探讨消费者理财能力评估体系,分析美国消费者理财能力现状,阐述消费者理财行为、理财能力与理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就中美消费者资产配置差异进行案例讨论。
第九章:消费者金融保护。本章重点介绍消费者金融保护的基本内涵、发展历史、基本框架和必要性,分析消费者金融保护的类型,对消费者金融保护进行国际比较,并从银行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角度进行案例探讨。
第十章:商业活动。本章着重介绍合法和不合法的商业活动,分析消费者所遭受的营销欺诈,阐述消费者脆弱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进一步以案例讨论的方式揭示网红直播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效应。
第十一章:家庭需求。本章主要界定家庭需求的概念并分析其结构演变规律,探讨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阐述家庭消费观念转变及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等,从而对中国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行案例探讨。
第十二章:政府政策。本章重点介绍消费金融政策的含义和实现手段,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消费金融政策实施上的差异,并针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探讨消费金融政策的制定方向,进一步以互联网金融监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本教材试图从消费者传统金融、消费者现代金融与消费金融的扩展及应用等三个方面构建较为完备的消费金融学学科体系,力求实现以下目标。第一,主要面向金融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针对性较强。本教材除了介绍消费金融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外,还涵盖了部分主题的计量研究,这在已有同类教材中并不多见。相当数量计量分析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形成较好的学术研究规范。此外,本教材还进行了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能够让学生更好认识我国在消费金融学领域的发展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学科体系,内容较为新颖。作为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消费金融学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目前尚未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撰写本教材过程中,笔者力图将消费金融学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最新成果囊括进来,特别是对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为广大学术界同仁提供重要的研究参考。第三,将理论学习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内容生动且接近现实。本教材在每章内容的最后都增加了案例讨论,一方面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可读性,另一方面也使相关主题的知识和理论能够更好地与现实相结合,更便于学习和理解。
本教材的成功出版,得益于诸多方面的帮助。首先,在撰写本教材过程中,得到了罗德岛大学肖经建教授以及山口大学李海峰教授的有益指导,他们的富于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本教材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研究团队成员卓有成效的协助,为本教材的最终完稿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参与本教材相关数据资料搜集整理和文稿校对的同学如下(按姓氏拼音):杜鑫、樊颖超、韩子腾、蒋国海、刘艾雯、刘洋、刘谊平、聂晓帆、孙子钧、王亚杰、卫慧妮、温倩、向健、杨杰、余迪、张凤莉、张咏、周璐璐。再次,学校和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教材的撰写先后获得2019年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和2021年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精品教材出版项目的资助。同时,本教材也是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立项面上攻关课题(课题编号MS2022030)阶段性成果。此外,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梁云慈老师,本教材的顺利出版得益于她富有成效的编辑工作。最后,由于时间仓促,尽管经过几轮修改和校对,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