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凸显,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至目前为止,高校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市场上可选的教材种类繁多,涌现出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教材。这些优秀教材的出版,大多聚焦特定学科,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大批科学技术过硬的人才,其中不乏各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类思政专业用书,但大部分思政类用书与其他各专业用书整体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专业独立性,专业课程教师的借鉴意愿不强。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开始大力发展。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强调教材建设规划应体现国家意志,重在政策引导,告诉人们教材建设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将政治方向、政治标准有机融入教材,不能简单贴标签。这就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具备融合特征的“思政-专业”融合教材蓬勃发展。

在各大院校通过思政课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课程思政效果不佳的现象。究其原因,编者发现很多课程思政的融合较为僵化,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实施不当,课程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相比课程内容类教材,教学方法类教材,特别是有关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与路径的教材相对较少,这导致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缺少总结,需要教师自行摸索,从而出现思政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归根结底,思政目标作为一条“暗线”,应当与一般教学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明线”培养目标有效融合,让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真正自觉地爱党、爱国、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的相关方法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摸索。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厘清思路,抓住重点,编者立足所处学科特点,组织多位课程组成员,经过多轮讨论和筛选,精心遴选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从中提炼出一套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框架、路径、方法,汇编成本书。

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一、方法传播

本书的“思路成果篇”将呈现课程思政最新研究成果,可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纠正师生对教材认识的误区和偏差;依托经管学科多类别课程,教学成果覆盖课程思政的“发展模式”“融入路径”和“实施策略”,系统形成课程思政融入的方法与框架体系。

二、案例示范

本书的“教学案例篇”将分享经管学科多项思政融入实践案例,课程种类包含学科理论基础类、工具方法类、计算机应用基础类和跨学科类等多类别核心课程,案例与“思路成果篇”中的思政融入模式、路径和策略相对应,能够充分发挥思政案例灵活示范作用,贯彻“学为中心”的思政教学观。

本书的“思路成果”及“教学案例”皆配合最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授课模式包含线上、线下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语言包含中文与中英双语,能够有效激发师生互动创新意识并循环反馈,在形成持续更新的出版计划的基础上,开发出高水平、立体化的教材,达到持续创新引导的效果。

本书的特色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聚焦课程思政,强化政治引领

教材作为传播载体,需要与实际工作相契合。本书的主要受众是经管学科课程授课教师,其他学科授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可作为参考。为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积极学习并践行恰当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本书对教师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授课实践给出了从方法论到应用案例的全方位指导,强化教师的政治敏锐度和政治原则性。

二、定位人才培养,推进“学为中心”

传统思政教学模式较为抽象,如方式不当,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本书给出的思政研究与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紧密契合,强调“学为中心”的自然融合。经管学科作为实用型学科,与实践活动联系紧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思政内容的融入必须结合最新实践和典型案例,并及时更新与调整。本书“思路成果篇”的方法路径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教学案例篇”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排模式可以有效推进学生的“思政-专业”融合学习,提升教材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教材体系,实现持续创新

当代大学生教材既要融汇相关专业和教学方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顾及当前新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本书积极推动教材内容和形式创新,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的编写团队将持续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创新和完善本书,为思政进经管课堂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充足的配套资源。

本书是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气象科普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中国科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史料收集和口述访谈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由曹玲、巩在武、李琰任主编,曹玲、巩在武提出提纲,由李琰对全书进行审核定稿。编写分工如下:思路成果篇,分别由蒋松演、李琰、王雪芬和唐玲老师编写;教学案例篇,“管理学”课程由段一群和李敏老师编写,“经济学原理”课程由余菜花老师编写,“统计学”课程由李琰和孙菲菲老师编写,“运筹学”课程由王玉生、许微和周飞雪老师编写,“信息管理学”课程由李敏老师编写,“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由杨怡老师编写,“公共气象服务”课程由张丽杰和吉中会老师编写。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错漏在所难免,我们诚挚地希望读者就本书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及时修订、完善。

编者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