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 

大众往往对自杀问题讳莫如深,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又时而发生类似事件,在群体中或

多或少存在类似意图的个人。我们应该意识到,其实自杀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世界卫

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首份全球预防自杀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值得

注意的是,自杀是15~29岁群体的第二大主要死因。就我国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

国的整体自杀率有所下降。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

2002至2011年间,中国的年均自杀率降幅达到58%。然而,自杀仍是我国15~34岁青壮

年和70岁以上老年人排名较高的致死原因。此外,我国93%存在自杀行为的人没有接触

过心理医生或者接受精神科医疗服务。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变迁,社会流动性加快,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可能面临着角

色变化,各种威胁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时刻在影响着我们,因而自杀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公

共卫生的重要问题之一,引起了社会与学界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的自杀防御工作尚缺

乏全国性应对计划,要系统性解决这一问题,尚需有效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同时也

需要有效地评估和预测自杀行为及意图的工具。我们要明白,想要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个体,

首先要正视自杀,消除歧视。另外,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说,自杀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

围内是可以预防的。消除人们自杀的动机,并为自杀行为设置障碍,则可以有效降低自杀

事件的发生率。

本书的诞生正是基于此背景,目的是提高大众对自杀的认知,使大众正视自杀事件,

并有效地预测自杀行为、预防自杀,进而减少因自杀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促进我国社会

健康有序发展。

本书主编周小东、苏朝霞医生凭借其30年从事临床精神科、临床心理科和神经科诊

疗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维护的深入研究,

从原因、分类,自杀的识别、风险及评估,自杀的干预和救助、自杀的预防,自杀性暴力

犯罪,以及自杀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阐述和系统的总结,是了解自杀的发生原因、

制订自杀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于增进大众对自杀的认识以及预防自杀有着非常深远的

意义。同时,需强调一点,本书中所有涉及的施治用药,均需在专科医师做出专业评估后,

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开具与服用,遵守医嘱。

本书适用于专业人员特别是精神科医护人员及心理咨询师等阅读,期望通过系统地了

解,读者可以有效地预测、识别存在自杀意图的个体,同时进行有效地干预,切实减少自

杀的发生,促进国民心理健康。

心理危机干预实操

——自杀心理及其预防

IV

我们期待未来存在自杀意念的个体可以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期待有朝一

日可以将个体的自杀念头完全扼杀于萌芽之中,让人类摆脱自杀的阴霾。

是为序。

陆 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