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应用写作能力是必备的职场技能和职业素养,随着社会对具备相关能力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写作课程日益受到各级各类院校的重视,许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许多专业甚至将其调整为专业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现代办公及管理等职业能力。本书以适应时代需求、突出实用、立德树人为原则不断进行完善,对于促进学习者写作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近几年,高校应用写作这一课程具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和专业需求,教与学都出现了求知求新的趋势。为更好地服务学习写作者,编写组成员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根据行业需要、岗位需求,并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对《现代应用文写作》(第 4 版)进行了全面修订,使该教材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思想性。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始终追求文种写作学习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密切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塑造共融通,使写作更好地服务于将来的工作需求,德技并修。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结合编者对社会新需求的调查分析,在充分考量社会岗位对职业人才应用写作能力的需求和职业精神的锻造,以及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突出了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技能性和审美性,充分体现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兼顾创新。具体来讲,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结合例文内容,强化价值引领。文以载道,文章是思想传播的载体,教材是价值引领的渠道。在编选例文时,注重选取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艺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案例材料,使学习者在分析例文中自觉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汲取民族智慧,滋养心灵,涵育品行,传承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基因,从而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自然而然地营造“炼技能、升素养、铸匠魂、担使命”的学习氛围,润物无声,育新人,兴文化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提高“三全育人”成效。
例文的编选体现二十大报告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充分发挥教材的“育才引才”作用,“引导学习者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胸怀天下、守正创新,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根据工作需要,突出实用原则。从写作目的看,应用写作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它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和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组合教学内容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在内容的选取方面突出实用性,吐故纳新,大胆摒弃非行业常用文种和简单文种,突出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本教材编入大量来自实际工作一线岗位的文种、案例、例文,使应用写作与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是适应教学特点,强化技能培养。本教材内容以岗位需求、工作需要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本位,旨在培养写作者对常用应用文书的驾驭能力,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需要,每个实用文种都有详细分类,以突出写作能力训练。本书选取多种类的例文,通过范文赏析、病文分析修改,既巩固了文种知识,又具有指导实践功用,对提高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除例文外,本书每章后面还设置了大量修改纠错类题目和写作素材。以写作实训为主题,一方面提供典型性的病文,让学生通过“错中学”体会应用文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另一方面提供情境拟写训练,营造与行业相关的写作情境,让学生依据规范、借鉴例文撰写符合要求的应用文。
四是依据写作特色,注重例文分析。应用写作的文本格式和语体都有相对固定的要求,虽然根据时代发展也会有所调整,但不会有太快、太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各文种例文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本书编选的例文包括范文和病文两大类。范文突出了针对性、示范性和时代性,格式规范,结构合理,语言具有鲜明的事务语体特征,是仿写练习的好蓝本;结合病文,对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剖析,对学习者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五是以二维码形式,拓宽读者视野。为弥补纸质教材的局限性,突破图书篇幅的限制,本书以二维码的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阅读,有利于读者有针对性地、自主地进行拓展学习。
本书编者均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一线教学经验,团队成员曾先后在全国应用写作核心期刊《应用写作》等杂志发表多篇写作方面的学术论文。主编耿云巧、康莉霞分别为“应用写作”省级精品课主持人和一线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写作和企事业培训经验;其他编写人员也均担任应用写作教学工作,注重应用写作调查研究,为本书编写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河北银保监局办公室原副主任高新利,为本书理论及实操环节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河北省委党校副校长孟庆云教授高屋建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及课程思政方面给予了建设性意见。
全书具体编写分工为:康莉霞编写第一章,第四章第一、二、三、四、五节;赵君玉编写第二章第五、六节,第三章第一、二、四、五节(含习题),第七章;刘义青编写第二章第六、七节,第五章与第六章;潘慧编写第二章第一、二、三、四、五节;燕惠倩编写第三章第六、七节,第四章第六节及第八章;附录由耿云巧、康莉霞整理;全书由耿云巧、康莉霞统稿。耿云巧、孟庆云主审。
本书得以第五次修订再版,除了感谢喜爱本书的高校师生、社会各界读者外,还要衷心地感谢应用写作界同人。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应用文写作方面的书籍,引用了政府部门制发的部分公文,还借鉴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此,谨对相关作者表达诚挚的谢意!感谢石家庄海川工具有限公司、河北点点传媒有限公司等各调研单位一线相关专家领导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对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编写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及时修正,不断完善!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