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第3版前言

本教材第2版被教育部评选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教材第1版于2007年出版,第2版于2012年出版,第3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衷心感谢中国传媒大学路盛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等前辈对本教材编写工作的大力支持!

剧本的写作,并无定法,却有规律可循。本教材的体系,正如第2版前言所说,在动画编剧方法中,吸收、借鉴了好莱坞著名编剧理论家罗伯特·麦基、悉德·菲尔德等人的成果,以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等叙事作品的剧作经验,侧重剧作各要素、各环节尤其是具体结构过程和结构技巧的阐述。实用性强且理论性、系统性突出是本教材的特点。

当2005年夏末本教材第1版书稿完成的时候,国产动画正处于新世纪中国学派复兴之路的发轫期。历经将近20年的筚路蓝缕,新世纪动画不再局限于面向儿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大电影,在经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等的不断尝试与开拓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榜中第二部过50亿元的电影,在商业票房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成为引爆话题的又一现象级动画作品。国产动画不再被视为“小儿科”。当下国产动画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动画学派正在复兴的路上大踏步前进,这对剧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随着国内外动画创作实践的不断发展,本教材的进一步修订也提上日程。本次修订得到了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动画专业实践课程基于“作品思政”的综合创新与实践》的支持(课题批准号:CIE220076)。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编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增删和改写,特别是第4、5、8、9章。个别章节对框架进行了微调,如第5章将“戏剧性情节的组织”“‘淡化情节’的组织”从三级标题提升为二级标题,第6章将开放式、封闭式的结尾处理方式调整至结构过程的结局部分,第8章对短片部分的创作理念与方法进行了细化,对某些节、段的标题稍做改动。同时,还完善了部分内容与案例的表述,进行了案例的优化、更新与增删,如增加了《疯狂动物城》《雇佣人生》等案例,优化了第4章角色的搭配中对比与衬托部分的表述,第9章中的案例分析增加了基于《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的两次改编案例。在设计本教材封面时,选用了陈业南、王莎、尹苗子、陈强强、郑佳楠、冯从从等人的动画毕业短片剧照作为素材,在此表示感谢。

编剧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理论的引导与启蒙,也需要大量经典作品的熏陶与审美培养,更需要丰厚的生活积累和辛勤的写作实践。

相对于实拍影视作品,动画剧作有自己的特点,但随着动画创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动画剧作的风格和样式也在不断拓展,动画片不断从其他叙事艺术中获取滋养,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本教材中的案例不仅仅局限于动画作品,以便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附上编者邮箱wnh716@163.com,书中的疏漏及不当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王乃华2023年2月

第2版前言

承蒙读者厚爱,《动画编剧》出版后销售业绩不错,多次加印,因而有了再版修订的机会。

近年来,中国动画片有了较大的发展。《喜羊羊与灰太狼》电视与电影版的成功,引发了中国动画电影的一轮新高潮,《虹猫蓝兔火凤凰》《魁拔》《兔侠传奇》等,蜂拥而来。然而,《功夫熊猫》给国人带来的震撼,见证了中国动画剧作补课之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文无定法,编剧也并无定规,然而却大有学问。《动画编剧》就是为满足高等学校动画专业编剧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本书第一版于2004年秋开始动笔,历时近一年,2005年夏末完成初稿,后经修改、审校,于2007年出版。在第一版中,吸收借鉴了好莱坞著名编剧理论家罗伯特·麦基的剧作理论体系,以及悉德·菲尔德、霍华德·劳逊、威廉·阿契尔、福斯特等人的剧作观点,并对中国古代剧作理论的精华加以融合,纳入到新的理论体系中,也吸收借鉴了新时期以来的剧作研究成果。教材侧重于从开端、发展一直到高潮、结局的具体结构过程与结构技巧的详细说明,突出实用性,阐述详细深入,注重实用性、理论性与系统性,而不是大而化之的泛泛空谈。对于中国动画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偏颇,也进行了讨论。因而本教材在出版后深受好评与鼓励。

本次修订,大的框架不变,力求使表述更加清晰、完善,丰富补充修改了一些剧作案例、插图,增添了新的材料。其中原第1章、第7章、第9章改动很大。原第1章中涉及视听语言部分,由于本人已经在教材《动画视听语言》中做了详尽阐述,因此本书不再细讲。原第7章增加了许多短片案例,原第9章更换了分镜头案例。另外,在顺序上做了调整,原第9章提前为第2章,原第2至第8章往后依次顺延。

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编剧,教材仅仅是启蒙与引导。编剧需要多观摩经典的动画影片,揣摩其中的创意与成功之处,也需要观摩大量的经典故事片及成功的文学、戏剧作品,还需要丰厚的生活积累与不断地写作实践。

编者2012年12月前言

曾经,中国的动画工作者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中国学派”的一员。然而,时过境迁,作为中国最早走向国际的电影品种,中国动画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乏善可陈的故事,已经引不起观众的兴趣。国内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头戴克赛帽,金刚怀里抱,晚间看老鼠,一休陪睡觉。”说的是国内动画市场被洋动画占据的“惨状”。美、日动画产业已经为其国内创造了滚滚财源,成为其本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动画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及需求,以及CG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国内动画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动画创作中,决定一部动画片成败的主要是前期工作,如创意、策划、剧本、分镜头等,其中剧本创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故事不吸引人、低幼、缺乏情趣、没有悬念、见头知尾、简单说教等,成为观众远离国产动画片的主要因素。缺乏好的动画剧本,是困扰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前的动画教育中,还缺乏一本权威的动画剧作教材。有些关于动画剧作的论述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对于动画剧作中的一些创作规律与技巧进行总结,十分必要。本书充分吸取、借鉴了动画剧作及戏剧影视剧作的研究成果,就动画创作中的剧本思维特点、主题与剧本定位、角色塑造、情节安排、结构过程、人物语言,以及作品的动画改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动画创作实例进行分析,还对连续剧、系列片及短片的不同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创作中,人们的创作理念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本书中讲述的并不是创作的抽象和永恒的规律,而是一些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且可以应用到创作中的原则。

本书结构框架由王乃华、李铁共同制定。王乃华执笔完成初稿,李铁进行审核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由于动画创作的不断发展和编者水平有限,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

声明:本书中的图片,除特殊注明外,均出自相应的同名动画片。

编者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