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本教材是编著者获批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管理学”重点建设的内容。众所周知,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并为之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与平台,是编著者编著本教材的动因。

本教材的内容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沉淀与积累,涵盖了本课程团队先后获得的“管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国家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的部分建设资源与成果。本教材通过巧妙的构思、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了数字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与“金课”标准,也反映了教材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食而不化、互动有限的痛点,本教材融入本国国情及管理伦理,秉承“融才·明道·究微·知化”建设理念,立足“三个融合”,打造集“四性一化”于一体的实践内容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

本教材的主要特色包括:

(1)秉承“一个理念”。秉承“融才·明道·究微·知化”理念,巧妙构思内容框架,集思源、明德、筑基、悟道为一体,以激活、唤醒、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立足“三个融合”。突出经典与前沿、理论与实践、国际与本土三个融合。

(3)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两性一度”。由问题牵引,创建各种实战模拟情景,使学生知识迁移、领悟质疑、提出创见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4)建设“四性一化”工程。集思政性、专业性、科学性、前沿性及数字化于一体,打造数字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教材体系。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

(1)融才篇(思源篇)——本土案例、微视频:与管理大师对话。

(2)明道篇(明德篇)——管理之魂、决策之道、科学用权、组织有力、领导有方、控制有效、基于TBL的翻转课堂。

(3)究微篇(筑基篇)——互联网练习、问题透视与管理技能训练、管理大师经典著作赏析。

(4)知化篇(悟道篇)——综合情景模拟、基于PBL的翻转课堂、管理情景剧、互动情景模拟、连续案例。

本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问题导向、学生参与及项目驱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原创管理情景剧、互动视频、微视频,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综合情景模拟、基于TBL和PBL的翻转课堂项目,精心构思撰写中国的管理故事、本土案例、连续案例及管理大师经典著作赏析等,巧妙设计互联网练习、问题透视与管理技能训练。本教材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索思辨、合作体验、创新实践的能力,实现“培”自主精神、“树”情感认同、“促”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余敬承担全书撰写、总体设计及统筹的工作。参与原始素材收集、资料整理与加工工作的研究生包含以下几位。

李琪瑞(连续案例1.“为中‘华’而为”;连续案例4.“地大筑梦未来”;本土案例14.“让数据跑起来”);许弟容(连续案例2.“‘格’新之路”;连续案例4.“地大筑梦未来”;本土案例12.“同济医院: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翁文倩(连续案例3.“腾飞的企鹅”;连续案例4.“地大筑梦未来”;基于TBL的翻转课堂“贾母的领导力”);张恺(本土案例1.“字节跳动:如何靠管理实现‘跳动’”;本土案例2.“小红书‘背后的男人’”;本土案例5.“哔哩哔哩:‘小破站’的大转型”;本土案例6.“蔚来的未来”;本土案例11.“小小的直播间也需要管理吗”;本土案例12.“同济医院: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明道篇“奇货可居、奇袭乌巢、唐朝监察制度、火烧赤壁、汶川地震中的中国力量、三国群雄的领导力”;连续案例4.“地大筑梦未来”);赵卓成(本土案例7.“金字塔会倒塌吗”;本土案例8.“魏建军和他的‘长城’”;本土案例9.“吉利的人才森林”;本土案例13.“华为授权:彻底拯救自己”);刘梦婕(本土案例3.“与时间赛跑的顺丰”;本土案例4.“联想:以关怀圈粉员工”;本土案例10.“京东:仓配协同,高效物流”;本土案例15.“零差错的北京冬奥会”);刘鑫冉(明道篇“用权不科学的唐玄宗、科举制度”)。

本教材的插图由李琪瑞、翁文倩、赵卓成、许弟容等绘制。贺亚锋、龙涛、李元、侯祖兵参与了“地大筑梦未来”的编写,高思宇承担了“明道篇”“管理大师经典著作赏析”的编写、翻译及润色工作。

在本教材的编著过程中,笔者查阅、参考和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相关作者深表谢意。特别感谢张睿、柳首建等老师倾情拍摄、制作我们的系列情景剧,贺亚锋、周国华、侯祖兵老师的友情出演,王昆、姜继立、刘鑫冉、徐子羊、杨洋、赵卓成、刘梦婕等同学的参演,张恺、刘秋燕等同学的助力导演,以及陈侣蓉、翁文倩、张恺等同学的后期制作。正是有你们的全心付出,才使本教材的电子视频资源如此精彩纷呈。在“地大筑梦未来”的案例撰写过程中,汪再奇、潘娣、陈军等老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感谢你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本教材的读者对象为从事“管理学”课程教与学的高等院校教师、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士等。

余  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