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者 序
航空心理学(aviation psychology)是研究航空活动中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机制以增进飞行安全和效率的一门应用性学科。由于航空活动的主体是飞行人员、乘务人员、乘客或空中战勤人员,同时涉及空中交通管制员、塔台指挥员甚至地面勤务保障人员等,因此,也可以讲,航空心理学是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人在大气飞行环境中以及处于训练和飞行单位的社会系统中,如何发挥飞行人员掌握飞行技能和进行飞行活动达到最佳效能的学科。
西方航空心理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几次发展演变。最先关注的是飞行员选拔(personnel selection)。1914年美国Earle L. Ovington发表《飞行中的心理因素》,描述自己临空4000米高度飞行中的视觉现象和心理感受;同年意大利Carlo Maurizio Belli发表《空中和海上飞行驾驶员体格与心理要求》;1915年德国建立第一个心理检测中心用于选拔军事飞行员;1916年法国J. Boyer发表《飞行员选拔:法国航空勤务队候选者心理动机检查》;1917年美国R.M. Yerkes组织编制陆军甲种测验用于辅助选拔军事飞行员;1918年一战结束以后军事飞行员数量迅速减少,航空心理学研究规模也很快收缩;193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Paul Mentz指导下专门为空军研制了一套心理选拔程序,美国开始在国家科学研究会心理委员会指导下广泛推动航空心理研究;1941~1945年,美国John C. Flanagan牵头负责陆军航空心理学项目,形成19卷系列报告,其中推出了包含150题的心理资格考试、20
组的飞行人员分类测试和标准九分制综合计分法,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第一次演变是开始关注飞行员人机界面(pilot interface)。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误读仪表等人的失误(human error)导致飞行事故增多,英美国家开始研究设备设计中的心理学问题。1940年英国剑桥大学建造模拟座舱开展应用实验心理学研究;1943年F.C. Bartlett完成皇家空军《仪表控制与显示——高效人力操作》研究报告;1946年美国Paul M. Fitts发表《航空设备设计中的心理学要求》,1947年主编形成陆军航空心理学项目中的《设备设计心理学研究》报告。美国空军后来明确提出飞机人员子系统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工程心理领域发展。第二次演变是开始关注飞行员效能(human performance)。1977年美国George L. 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84年英国F. H. Hawkins提出航空人因(human factors)“积木模型”理论,指出人的失误源于硬件与人(hardware-liveware)、软件与人(software-liveware)、环境与人(environment-liveware)、人-人之间(liveware-liveware)的失匹配。航空心理学在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并重、人与系统融合的大趋势下进一步蓬勃发展和壮大。目前正在孕育第三次演变。
回顾历史,1940年英国剑桥大学建造“超级座舱”,由F.C. Bartlett牵头的开展模拟飞行应用实验心理学研究则是一个大事件,其孕育了新的学科发展趋势;随后欧洲率先形成学术共同体,称这门新兴学科为人机工效学(ergonomics)。1950年后,美国以Paul M. Fitts为代表开展的飞行员视觉扫视、仪表认读、操作定位等系列实验也是一个大事件,之后其催生的新学科被称为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尽管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IEA)在2000年对ergonomics和human factors做了等同定义,但是human factors在美国仍然是一个主流名称。中国民用航空规章如《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等曾将human factors翻译成“人为因素”,目前国内多称为
“人因”。
中国航空心理学的奠基人是陈祖荣教授。1954年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成立,下设航空心理研究组;1958年起在陈祖荣教授总体指导下先后针对飞行学员心理选拔、飞行错觉调查和预防、歼击机仪表设计与判读问题进行研究;1978年心理选拔首次用于实践;1984年起结合军机研制开展《歼击机座舱仪表的工程心理学分析》,研究《电/光显示汉字的瞬时视觉量与排列格式》等,工程心理学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后心理素质测量、智能效率测验、心理会谈、个性特点问卷等反映了“筛选-控制”选拔体系新变化;2002年GJB 4424《歼击机飞行员心理品质检查方法》发布实施;近二十年来,结合新机人机工效的科研实践也更加深厚有效,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已经成为航空心理学、人机工效学的学科高地。2018年9月,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空军总医院、空军疾控中心合并重组为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本书就是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科研团队为读者奉献的一份“西餐佳肴”。在此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版权获取、美术设计、版面编排、文本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倾力付出!
这本来自美国的《航空心理学研究进展(第一卷)》在封面注明同属“飞行操作中的人因研究”,一方面契合了在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新发展趋势下航空心理学的深刻演变,另一方面也孕育着飞机设计新技术、航空实践新经验在飞机研制初始适航、飞行运营持续适航全行业各方面、全周期各环节的科技变革。我相信对人员选拔、装备设计、组织管理、绩效评估和人-装(备)结合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感兴趣的读者,和有志于航空心理学、人机工效学、组织管理学、工业工程学、航空医学、航空技术、生物工程等学习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及热爱飞行、向往空天的从业人员和“发烧友”都可以从阅读中受益。中文翻译的不足之处还望大家不吝指正。
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心理工效研究室主任
钱学森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卓越贡献奖得主
2024年9月于北京航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