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社会调查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撰写描述性报告,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022年,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无疑是大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益载体。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是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打造“大思政”课程体系以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社会调查”课程化建设,提升“社会调查”实践育人功效,是当前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

“社会调查”课程化建设是指将原本属于第三课堂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按照第一课堂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师资团队、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授课计划、编撰教案、教学指导、课程考核等环节与内容,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的课程建设。在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要求下,社会调查实践“课程化”必将成为应用型高校课程综合改革的重点。

为适应“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强实践育人的要求,一些应用型高校开始探索社会调查实践的课程化建设,逐步实现由第三课堂转入第一课堂,由少数积极分子参加转变为全部学生参加,由学生自愿选择转变为必修课程,由随机性社团活动转变为规范化的必修“大思政”课程,这无疑是一大突破和进步。但是,这些高校社会调查实践课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调查过程形式化、调查选题随意化、调查内容碎片化、调查方式随机化、成绩评定主观化等,此外,教学过程存在不规范的情况,比如缺乏相对成熟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考核方案等相应资源。就专门针对社会调查实践的教材而言,国内尚属空白。

为适应加强“实践育人”和“三全育人”的要求,2015年,太原学院管理系已将社会调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始课程化建设的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探索研究与改革实践。该课程目前已成为各专业必修的一门综合性社会实践课,包括60课时,共计2个学分,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

本教材是太原学院管理系多年课程化建设的成果之一,以实践育人为导向,遵循思政育人逻辑,注重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根据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社会调查活动流程,分解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养点,形成图谱。本教材将教学内容分解为15个项目、47个任务、152项工作。社会调查选题实施“3+1组合式”选题方案,即1项地方经济中心任务选题、1项地方文化特色选题、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选题,加1项专业性社会问题选题。

本教材系山西省一流课程“社会调查”配套教材,遵循OBE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较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在保障上有突破,在方法上有创新,在效果上有进步,在课程化建设上有成效,有效推进了实践育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本教材可作为各类高校社会调查综合实践课教学用书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用书。

本教材为太原学院2023年校级规划立项教材,由太原学院社会调查课程建设团队编写。具体分工为:项目二由霍海涛讲师编写,项目四、七、八由王霞副教授编写,项目十、十一、十二由王雨晗讲师编写,项目十三、十五由青年教师邢力元编写,项目十四由青年教师雷丹玉编写,太原学院管理系主任张卫东教授负责全书统稿,并负责编写其余项目。

编  者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