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我第一次接触ChatGPT,是在2023年2月的一个中午。那时候,我在电脑和手机上折腾了很久才成功连上,之后也仅仅是跟它对话了一个小时。即便我在事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即便我问的问题大多无关紧要,即便我也不懂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那些回答中所展现出的精准理解、流畅表达和严密逻辑,还是让我倍感震惊。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下午我还列席了一场重要会议。虽然,那套运转在庄严氛围下的机械流程,我早已司空见惯,但是两相比较之下,我竟隐隐然有种被时代潮流抛弃的恐惧。

在那之后的短短数月时间里,人工智能一跃而成为全世界的“显学”。它在各个行业“破门而入”,然后骄傲地向人类展示它在这些行业中探索出的未知世界。至于公文写作,我那时认为这个看上去根本就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在AI面前更是不值一提吧。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并非如此。早在ChatGPT之前,就出现了许多公文写作方面的智能软件,只不过这类软件的实际表现,就是用“差强人意”四个字来形容,都算是一种十分宽容的说法。即便是ChatGPT 4.0产出的文稿,在实务中也只能勉强一用。

是因为公文本身特殊的价值与审美,令人工智能尚无法理解,还是中文语料库缺乏这方面内容,令人工智能难以模仿,我也不清楚。当然,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相信眼下这看上去像是找准了正确发展路径的AI大势,迟早会“攻破”公文写作。

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与其担忧人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不如换个思维,先将AI为己所用,让它成为手中的实战工具。趁着人工智能还没有完全“领悟”公文写作的套路与精髓,我们先行一步,不妨先学会如何借用AI的能力,提高撰稿的效率,提升写材料的水平。

这也是本书面世的意义所在,即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AI?

在公文写作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虽然思考的维度很广、思维的发散很快、思想的逻辑很实,但是也不能代替人工去思考一篇材料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AI的作用,其实在于效能与效率,主要是代替人去整理事例、搜集数据、分析内容等,而这些环节效能与效率的提升,可以让我们在“写材料”这件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二个问题:怎么用AI?

本书力求浅显易懂、由浅及深,让读者看着就能学、拿着就能用、照着就能做。全书采取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采用统分结合的写作特点,呈现“1+1+8”总体布局,第1章为AI赋能公文写作的概述,带领读者快速入门。第2章为怎么用AI进行公文写作,即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并通过方法、流程、技能的介绍,让读者初步上手。后续8个章节则分别介绍了AI的实际应用,“拓观点提升‘魅力’”“为布局优化‘构思’”“用文学添加‘味精’”“让理论多点‘内涵’”“找角度增加‘新意’”“把内容改出‘层次’”“加论据写出‘力度’”“添情感展示‘亮点’”。其中还介绍了不同场景对AI的写作需求和AI的功能使用,大量穿插实战案例,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也方便读者了解不同领域的公文如何撰写。

第三个问题:适合谁看?

本书核心内容虽然是“用AI写公文”,但并不局限于“公文”,更多的是一种应用技巧和文字态度。因此,除了体制内外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和“受益处”,其余对文章写作有兴趣的人士,也能在书中求得共鸣。

需要向各位读者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本书主要写作周期为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初,在经历漫长的审校周期正式与读者见面之时,恐怕人工智能的世界又经历了几次“物换星移”。因此,本书内容在具体操作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滞后性,希望各位明鉴。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公文写作实战秘籍》和《手把手教你公文写作》两本书的写作。在第二本书的“后记”中,我曾说自己在这一领域不会有“三部曲”,只有“番外篇”。如今看来,本书便是第一部“番外篇”,希望得到各位读者的认可。

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