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201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美”得到凸显。如何开设美育课程,成为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一大课题。美学课程作为沟通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的一座桥梁,应把切实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育人的实践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路径。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美学不再拘囿于古典的哲学思辨与静观,而是渗透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与审美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种“泛美学”趋势要求美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联系当前的现实生活,及时关注新的审美动向。
目前,我国出版的美学图书成果丰富。总体看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术性强,偏重美学基本原理的讲解。如王朝闻的《美学概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杨辛和甘霖的《美学原理》、叶朗的《美学原理》、朱立元的《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尤西林主编的《美学原理》,这些图书共性明显,框架相似,参考书目也基本是古今中外的美学著作,图书内容相对深奥。第二,适合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教材较少。美学是隶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综合性大学大多将其设在哲学专业。目前的美学教材大多属于哲学美学的框架体系,偏重抽象的哲学美学思辨。不适合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美学教材建设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美学的中国经验,加强与国内外美学前沿的接轨,建构反映学术前沿的、扎根于中国审美艺术实践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
教材在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注重审美能力培养。教材注重审美实例与美学理论的结合。从传统课程的以美学原理为重心转向以审美鉴赏、创作为重心,培养学生将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其次,注重知识性、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凸显高等艺术院校的美学课程特色,在课程内容方面,打破传统美学课程的枯燥晦涩,将抽象的美学理论外化于大量审美实例中进行学习,以美育人。
最后,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引领、生态美学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融入本书。
教材由姚丹、魏毅东及高波三位作者合作完成。姚丹首先草拟写作宗旨、体例、大纲,经与魏毅东、高波商榷后付诸实施。本书具体写作分工如下: 姚丹负责第2章、第3章、第4章、第6章、第9章、第10章; 魏毅东负责第5章、第7章、第8章;高波负责绪论、第1章、第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