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兼涵“美”和“好”两个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整体而言,对文化的、精神的、生活美学的追求成为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全新方向。生活美学化的诉求,也为学校美育尤其大学美育提出了新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指导下,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包括大学美育在内的学校美育工作,正在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今天发展大学美育指明了方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018年8月30日,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他进一步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其次,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系列文件,为美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遵循的依据。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为开展和改进大学美育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
站在新的时空节点上,重新思考和加强美育工作,需要我们有着更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美育到底是什么?美育有着怎样的价值?美育该如何开展?这也是本教材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美育是什么?
美育,顾名思义就是审美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鉴赏、美的创造等方面综合素养的教育。审美解决的是长远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所揭示的,美育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种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导向性,表明美育是不折不扣的“人学”。和很多知识或技能导向的课程不同,大学美育围绕人开展,要带给学生审美素养的综合提升,其教育过程并非靠外在的静态知识灌输,而是如中国古人所说“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动态感受过程,是诉诸大学生的人格主体的内生性激发。这一点尤其应引起每一位美育教育工作者关注重视,并在实践中去探索美育育人的一般与特殊规律。
第二,美育价值何在?
对于大学美育作用的研究从近代到当代经历了一个在认识上逐步深入的过程。今天的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普遍认识到一点:大学美育的核心目的是让大学生形成美的观念、美的思维、美的素养、美的能力,能够以一种“诗意的栖居”的方式,去过好自己色彩斑斓的一生。这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因为现代社会物质经济发达带来的“拜物主义”,反而让现代人在精神、信仰层面陷入了空前的危机。美育,恰恰是疗愈这种危机的一剂良药。它可以让人在超越物质的层面,在形而上的精神领域获得一种自足,就像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实现对一己生命、心灵的慰藉。对个体是这样,对群体来说,美育同样能起到成风化俗的作用,让人们在共识和共为中,推动美的风尚蔚然成风。诚能如此,则通过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价值,自然不难实现。
第三,美育通过何种途径开展?
毋庸讳言,大学美育的主途径仍是课堂教育,仍以课堂上的艺术教育为主体。通过艺术教育,让大学生在“游于艺”的过程中,通过好的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作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人格情操,这是各种大学美育教材聚焦的重点。但大学生处于从未成年到成人的人生阶段、从学校到社会的成长时期,加上今天文化和社会的媒介化成为时代潮流,其接受美育的途径也更为多元、更为多样、更为多彩。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之外,自然中的美育、社会上的美育、生活中的美育,也都是大学美育的重要方向。这也是本教材区别于以往教材重点加强的部分。
从近代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家引进美育概念后,美育教育在我国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对美育的概念、价值、路径,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学者们形成一个共识:美育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老课题。说它是新概念,是因为现代美育的提倡,最早追溯到席勒的《美育书简》,迄今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说它是一个老话题,是因为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在美的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教化积淀。认识美育的“新”和“旧”,是我们今天探讨大学美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这一论述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这一阐述为我们今天探讨大学美育工作、撰写《大学美育》教材提供了基础。
作为一本面向艺术类高校本科学生的教材,本教材在编撰过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依据,也力求做到“两个紧密结合”:一是紧密结合当代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心理、学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力求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和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二是紧密结合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中华美学精神,力求通过教材建设和相关的美育实践,形成新时代大学美育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话语体系。
在写法上,本教材在遵守教材科学、严谨的规范之外,更多从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维度,追求一种活泼并富有情趣的表达,让文字本身传递一种美感。同时在具体内容上,本教材也结合理论阐述,遴选并呈现大量美育案例,辅以艺术作品图片,希望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表达,让学生从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
在本教材的撰写过程中,编者综合参考了此前多个版本《大学美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国内美育研究者最新的理论成果,凡所引用尽可能做出了注释。大学美育的创新探索,本身就是一代代学者滚雪球式向前推进的事业,在致敬前人成果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是当代学人职责所在。本教材难免存在疏漏,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正!
编者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