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国有上万年乡土文明的深厚积淀,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造物体系中有着大量可以古为今用、活态传承的文化资源,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为根本遵循,对传统造物和生活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有助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头活水。

本教材名为《传统造物与生活方式概论》,意即将传统生活方式置于传统造物思想文化的语境中进行审视。众所周知,传统造物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它又可以成为我们涵养文化自信的载体。

“生活方式”是一个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概念,中国传统社会充满秩序和温情的伦理型生活方式往往使人想起“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慨,而“造物”的概念则需要稍作梳理。“造物”,简单来说,是人类自史前时期至今所有制造物品的行为和结果,包含被不同文明阶段所惠泽的衣食住行用等。其动力和基础来自于古代手工业、近代的机器生产以及今天的高科技。而“作为审美的意识,渗透于日常应用的物质形态,称作‘造物艺术’”,至于造物艺术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统一体”,即“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本元文化”“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等。

我国农耕时代物质生产、社会生活条件创造了独特的传统造物文化,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传承与发展遇到一系列问题,蕴含于其中的民族、民俗精神遭到弱化,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唯技术论盛行,对传统造物文化形成巨大冲击。

传统造物文化的内涵既指向国家制度层面,又包括世俗生活方面。从礼乐制度、仁义礼智信到民间信仰、追求以及宗亲、孝道等不一而足。它既有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层面,又有着生活方式等层面。本教材将造物文化与生活方式进行交叉研究,就是要在学理层面弱化学科意识,加强交叉研究,强化古代造物知识体系化研究,挖掘本土学术语汇和概念,彰显东方精神内涵,凸显传统造物文化中对于亲情、爱情、人情及浸淫于其中的生活方式的研究。

目下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发展对于传统造物思想、文化形成巨大冲击,传统造物文化在国家和社会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做好中华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对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的重建有着重要意义。

著者

2023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