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前言
本书第一版于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出版之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电商网站专业图书排行中连续数年名列前茅,多次荣登亚马逊网站“政治类教材中最受欢迎的商品”销售排行榜首位,并被全国86所高校MPA课程指定为参考读物。此次改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再版,我们依据近年来的绩效评价实践与研究成果,对全书所有的章节都做了部分或全部的修订与改写,每章的内容和材料都尽我们所能做到补充、更新。
与上一版相比,本书最大的变化就是在第2篇中增加了新的一章—“绩效评价中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第8章);另外,第7章的7.4节添加了一个新的指标开发案例(世界银行贷款“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项目效果指标);重新改写了第9章的9.3节“总结性评价在我国的实践”,系统论述了总结性评价的结果演进逻辑及其应用。此外,对于第2章和第3章的相关内容也做了较多的修改。再版加入这些内容,旨在进一步阐述本书持有的现实主义评价观,强调政府绩效评价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证研究。
在评价理论界,关于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其一为现实主义的评价观;其二为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前者主要关注“事实与逻辑”;后者主要关注“民主与价值”。在各国的绩效评价实践中,现实主义的评价观是主流。在我国,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政策“实效评估”。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对推出的各项改革方案要进行实效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020年2月,他进一步指出,“要坚持结果导向,聚焦重点、紧盯实效,开展重要领域改革进展情况评估检查”。可见,现实主义的评价观在我国绩效评价发展中也占主导地位。
在本书中,我们基于这种现实主义的评价观提出“政府绩效评价是对政府干预的效果和效率的一种实证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政府绩效评价四维张力模型 ”(目标模糊性、利益多元性、数据非对称性、结果滞后性),系统性回应了国内学界长期关注的“ 复杂治理情境下绩效评价失灵 ”问题(参见《管理世界》2024年第5期)。与 周黎安(2023) “行政发包制绩效批判”相比,本书的观点更强调“ 公共价值导向 ”而非单纯问责逻辑,被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评为“更具政策适配性的分析框架”。此外,本书率先将 区块链存证技术与 QCA定性比较分析 结合,破解了传统绩效评价中“数据真实性”与“因果复杂性”双重难题。本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引用率均名列前茅。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位师长和朋友的指导与惠助,包括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前)院长刘尚希、厦门大学教授陈振明、中央党校教授竹立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马国贤、北京大学教授句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郑方辉、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主任李方旺、财政部国库司副司长郑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秘书长张定安、世界银行北京办公室评价专家陈建青和凯文、中国对外贸易会计学会会长王亚平、北京展恒理财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振杰、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所长黄锦辉等。另外,在文字资料、图表整理上,我的几位博士生、硕士生胡佳霖、杨帆、莫仕懿、苏德芳、和小莹、邵杰瑞、刘豫及施飞鸿、施劲松,也给予了极大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谢意!
本书修订版能够顺利出版,还需要感谢中央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教务处处长林光彬、副处长聂建峰给予本书极大的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梁云慈老师不仅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而且对本书编辑与完善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尽管作者对本书的修订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仍会有不少不足,甚至错误,诚恳地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施青军
2025年2月
北京恒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