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9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578185
出版日期:2021.06.01
印刷日期:2021.05.19
图书责编:张阳
图书分类:零售
《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延续了奈扎?阿尔萨耶对于建成环境中的传统这一话题的长期探讨。他试图颠覆这样一个理念,即认为传统仅仅是历史和传承的产物。尽管他并未否认历史和传统之间的关联性,但他辩驳道,某些常见观念——即认为传统是基于地点的、处于特定时间点的概念,或是作为某段历史的静态遗赠,或是由某些特定团体所拥有的遗产——在当下这个全球化时刻已无法自持。相反,他提供的一条分析路径是认可遗产的主要特质即为短暂的、流变的、情境性的。 在书中,他将建成环境作为主要观察视角,同时也积极纳入其他研究传统的路径,包括来自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阿尔萨耶重新定义了传统的认识论,提出传统在本质上是空间面向的,这为正在兴起的讨论语境提供了理论支撑。他并未将传统作为现代性的逆反或其对立面,而是考察了若干传统与现代性发生碰撞或勾连的抽象或空间场域。阿尔萨耶认为,传统建成环境直到最近仍被研究者视为能够代表“真实”日常实践的“原真性”环境。然而正如他的研究所展现的,大众层面对于传统建成环境的消费(尤其是在旅游和传媒领域)往往会将这类环境上升至“超环境”层面,它与“现实”地点的关联往往导致一种本质上“错位的”、脱嵌的体验。在更近期,传统建成环境也频频出现在虚拟世界以及遗产话语之中,这导向了在数十年前还无法想象的关于传统的新阐释。阿尔萨耶通过对这三类独特的建成环境类别的研究——“真实”、超真和拟真——诘问了21世纪传统的意涵和实践。
奈扎•阿尔萨耶(Nezar Alsayyad)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设计师、城市史学家,伯克利中东研究中心主任、阿拉伯社会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已在伯克利执教三十余年,出版十余本研究著作,包括《住屋、聚落与传统》(1989)、《传统的终结》(2003)、《城市非正规性》(2003)、《原教旨主义城市?》(2010)、《开罗:城市的历史》(2011)等。黄华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博士,曾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米兰理工大学访学,研究领域为建筑人类学、世界聚落史等,出版《茶村生计》《中国传统民居纲要》《大吉岭的盛名》等专著、译著8部。梁宇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重庆大学工学学士、建筑学硕士,曾赴悉尼大学访学,研究领域为地区建筑学、建筑人类学、游牧民族的当代性及其建筑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传统住屋及聚落隐含的社会与文化价值、意象及观念的研究,广泛见于多个相关学科领域中。学者们针对各种研究主题引入特定的标签,如“乡土的”(vernacular)、“本地的”(indigenous)、“原生的”(primitive)、“部族的”(tribal)、“民俗的”(folkloric)、“通行的”(popular)、“匿名的”(anonymous)等。无论如何,尽管无法找到一个能够涵盖一切的恰当标签,并不妨碍我们将这些住屋和聚落归入同一个分析类别。以上这些针对特定建筑和空间的标签有一共同特点:它们皆描述了一个随着某个社会中足够多人 的采纳而形成一种常规做法的过程。 鉴于此,我们不妨使用一种最广义的“传统”概念来涵盖以上所有标签。这个词在当下这个时代或许会很适用,因为学者们逐步发现,对于这类并未经历任何专业审美判断、生发于日常经验的建成环境的研究,是一项跨学科、跨文化的任务,与科学、医学或工程领域的研究皆不相同。1“传统”一词亦可恰当地描述一个代际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是关乎过程的,因而它异于“本土”或“乡土”这些概念——后者只为描述住屋的源头或是建造的方式。2 理解传统建成环境有多条路径,包括人类学的、建筑学的、考古学的、行为学的,还有结构意义上的。各个学科采取不同的视角,分析人类建造住屋的方式和途径,以及构思这些环境的过程中涉及的象征主义和实用思维。这些各不相同的路径各自强调诸如文化、宗教、气候、安全、经济条件、社会结构、性别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塑造抑或改变了建筑形式。 传统住屋和聚落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并非新近之事,早在19世纪初就随着摩尔...
第一章 住屋的形式:一种理解传统之径
第二章 反思建成环境中的传统
第三章 传统与现代的概念化
第四章 传统与乡土
第五章 殖民主义、身份与传统
第六章 传统、民族国家与建成环境
第七章 传统、旅游和政治的相遇
第八章 超真与仿真:传统建成环境中的奇观
第九章 传统与原真
第十章 传统与虚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