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世界到思想世界
本书立足于“经史”传统,从哲学史、思想史、历史的互动,关注中国传统,并思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作者:赵金刚

丛书名:清华哲学文库

定价:118元

印次:1-2

ISBN:9787302639220

出版日期:2023.10.01

印刷日期:2024.06.18

图书责编:梁斐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以“从历史世界到思想世界”为题,关切价值原则、伦理原则在现实世界的展现,以及价值原则本身的发展。在思想的实际发生脉络中,“原理”与“历史”始终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原理参与到对世界的塑造过程当中,并在世界的变化中,原理也实现了自我发展。同时,思想自身具有发展动力,这一动力内在于思想自身的张力。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同样兼具原理与历史两个向度,如何在新的历史世界中,使思想获得活力,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本书的核心关切。

赵金刚(1985年生),男,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仲英青年学者,2020年青年拔尖人才。著有《朱熹的历史观》,整理古籍《春秋尊王发微》,发表《朱熹历史观中的“理势”问题》《孟子与诸侯》《主宰谓之帝》《朱子思想中的“鬼神”与“祭祀”》等,主持国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朱子理学中气的思想》,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孟子: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荣获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导言 一 晚近学界有所谓“哲学史”和“思想史”之争。从学科建制上讲,国内综合性大学往往有独立的哲学学科,而思想史研究则附属于历史或中文。如在大陆,很多研究思想史的学者在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就有思想史研究室; 而在台湾,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往往被放置于中文系的思想史当中——当然,这背后还涉及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在国内学界,哲学史与思想史之争,往往产生在哲学出身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与有历史、中文背景的思想史学者之间。当然,海外学界的论争情况或许与我们有些不同。 其实,哲学史本身也属于思想史,与哲学史产生“争”的并不是思想史本身,而是“坏的思想史”,即用思想以外的内容解构了思想本身的所谓“思想史”研究。在这重意义上,“哲学史”更强调对思想概念本身的厘清、注重观念与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但这样的哲学史也有可能导向“概念的游戏”,脱离作为概念、观念主体的活生生的思想者而“空转”。“好的思想史”应当注重思想本身而又能够用与思想密切相关的社会的其他要素丰富对思想的理解,“哲学史”也应当与“好的思想史”合作,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的精神生活——或许哲学史研究本身就应该成为“好的思想史”当中的一个样板,既注重概念、观念的清晰化与逻辑性,又能在“背景”与“底色”中将概念、观念呈现出来,让读者透过这一呈现,把握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世界。 当然,哲学史也应当与思想史形成某种互补关系。哲学史从其自身特点来讲,会更加侧重“大传统”,关注所谓大人物的思想,强调大人物对于历史与社会的意义。而思想史则有一路,能够关注“...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上篇儒学与历史世界

义利之际: 道德原则与历史判断——以唐代维州事的评判为例/

儒学原理的具体化——读《〈春秋〉与“汉道”》/

从“有贬无褒”到“《春秋》尊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的思想与注释手法/

程颐《春秋传序》疏解及朱子对其的理解/

“父子相敬”与“父子相亲”——“哪吒”背后的古今人伦/

《左传》中的“仁”/

“明器”可能的义理诠释/

中篇哲学与思想动力

体性与体用/

“孔颜乐处”与宋明理学的展开/

《朱子语类》与朱子学/

作为工夫论的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兴起/

从生死考验到道德觉悟/

万物一体与孔氏家——何心隐“友伦”诠释的哲学维度及其现代意义/

从庄子的“混沌与知”出发——冯友兰先生对道家思想诠释的一个视角/

张岱年先生的张载诠释/

下篇传统与现代世界

列文森的“剃刀”——传统文化与普遍性/

儒家伦理与社会儒学——儒学义理与中国社会的互动/

从“文化心理”与“文化自觉”看儒家伦理的当代挑战/

元亨之际的文化思考——陈来先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

创新性发展/

走向世界与未来的朱子学研究/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化与开拓——《中国哲学史》杂志与近四十年的中国

哲学研究/

附录

从“赵氏孤儿”到“赵氏孤儿”/

格物与天理——朱熹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青年王阳明/

互联网时代的存在物——《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现代重构/

后记/

...

本书以“从历史世界到思想世界”为题,关切价值原则、伦理原则在现实世界的展现,以及价值原则本身的发展。在思想的实际发生脉络中,“原理”与“历史”始终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原理参与到对世界的塑造过程当中,并在世界的变化中,原理也实现了自我发展。同时,思想自身具有发展动力,这一动力内在于思想自身的张力。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同样兼具原理与历史两个向度,如何在新的历史世界中,使思想获得活力,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本书的核心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