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90746
出版日期:2018.01.01
印刷日期:2018.01.04
图书责编:刘颖
图书分类:零售
本书立足创新型国家建设整体最优的视角,概括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理论的概念,将国家目标、区域发展、产业动力、企业创新结合起来,提出并深入分析的由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和创新要素构成的科技创新系统,对纷繁复杂的创新传导机制分类整理,系统分析国家创新多层次行为主体、多种类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明晰各主体要素的功能作用,梳理主体要素间的关系脉络与传导路径。作为应用统计科学的重要分支,科技与创新统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本书注重发挥统计学科的数据方法优势,整合国家数据、产业数据、地区数据、常规年报数据、创新调查数据和企业财务数据等多方面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多层线性模型、三阶段递推CDM模型、Probit和广义Tobit模型、基于生产函数的Jordi模型及其扩展形式HJMP模型,对科技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多方位实证研究。本书在发挥发挥统计学科数据模型优势的基础上,对于模型构建、变量选择、数据处理、实证检验的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说明,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科技创新统计的基础教学材料。
吴翌琳,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分析、创新经济计量、指数编制与应用、数据可视化等应用统计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先后在《World Development》《统计研究》《调研世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三十余篇。曾受邀作为联合国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分校访问学者,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参与欧盟第七号框架下的项目研究工作。并五次受邀作为法国国家统计局(INSEE)访问学者,参与欧盟-中国项目研究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模式转变,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传统要素的贡献,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依靠创新与科技进步,以至创新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党和政府在科学分析中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创新命题。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将自主创新提到了统领全局的国家战略高度,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中国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经历了改革与发展,但仍受到原有体制的影响,条块分割、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体制仍比较严重,导致创新主体间定位不清、缺乏活力,创新要素间联系松散和缺乏协同,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低下,大学及研究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产业化困难,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质量不高,政府在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有效参与能够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和效率的提高,但其过度参与导致的政府越位会对其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更为宏观的整合性研究,加快促进创新主体焕发活力,同时实现各个创新功能要素有效整合的国家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其建设不仅取决于不同主体自身的创新情况,更取决于主体之间,创新环节之间的配合衔接。因此,应摆脱孤立要素的简单考虑,注重系统各主体间、产...
第一篇理论篇
第1章导论31.1问题的提出4
1.2研究背景与意义5
1.2.1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5
1.2.2中国背景下的创新系统理论7
1.3研究思路与内容8
1.3.1基本研究思路8
1.3.2主要研究内容11
1.4研究方法与数据14
1.4.1主要分析方法14
1.4.2基础数据来源15
1.5研究难点与突破17
1.5.1研究的难点突破17
1.5.2研究的创新特色18
第2章协同创新基础理论22
2.1协同创新系统发展23
2.1.1创新理论的形成——熊彼特的开创性贡献23
2.1.2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形成与发展24
2.1.3创新系统理论的兴起26
2.1.4创新系统理论的网络化、开放化和一体化28
2.2创新系统理论30
2.2.1国家创新系统研究30
2.2.2区域创新系统研究36
2.2.3产业创新系统研究42
2.2.4企业创新系统研究46|协同创新系统的统计度量与模型研究目录|2.3创新定量研究49
2.3.1创新测度评价研究49
2.3.2创新微观实证研究54
2.4理论综述小结56
第二篇测度篇
第3章协同创新系统评价体系研究与维度分析613.1协同创新理论的含义62
3.2协同创新理论的主体维度64
3.2.1企业——自主创新主体64
3.2.2政府——制度创新主体65
3.2.3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66
3.2.4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主体67
3.3协同创新理论的产业维度68
3.3.1高技术产业——科技前沿引领69
3.3.2文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