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比较经济体制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时期。从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对比较经济体制研究进行理论体系的整体改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进展是出现了以青木昌彦、格瑞夫等人为代表的“比较制度分析”、“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和以詹科夫、拉?波塔等人为代表的“新比较经济学”两个方面的前沿性成果。本书力图在理解和消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比较制度分析的框架,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发展进行概括和介绍。

《比较制度经济学》以高等院校经济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同等学历水平的读者为对象。在编写过程中力求按照理论的内在逻辑性,深入浅出地介绍和反映学科的前沿进展,以使本书兼有教科书的结构清晰、简明易懂和专著的理论深度。但是,由于作者的学识水平和能力所限,书中肯定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的总体框架由辽宁大学杨哲英教授负责设计,参加编写的成员及具体分工为:关宇、杨哲英(第一章、第二章);石金海(第三章、第四章);杨哲英(导论、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隋振婥(第六章);关宇(第九章、第十章、结束语)。全书初稿完成后,由杨哲英、关宇统纂并最后定稿。

本书的写作大纲在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进行了讨论,李平教授、曲文轶副教授、杨志文、郭广珍、刘红、杨丽萍等人以及本书的编写者参加了讨论,与会者对大纲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书的编写参阅并引述了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众多研究人员的成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辽宁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资助,孙军、田岗对书中模型的阐释给予了重要的帮助,王晓云提供了查阅文献的便利条件,这里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陈仕云女士,在她的身上,既有对作者的高度信任和充分理解,又有对工作严谨认真的职业素质。正是由于她与作者的真诚合作,才使本书得以顺利面世。

编  者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