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随着《创造学理论与实践》一书的撰写,我们从心底情不自禁地写出无限感慨的诗句。我们愿将其在本书前言的开头中抒发出来,以希望读者与我们共同分享对创造的崇尚和对创造学的钟情。

  

  创造,

  你的词语多么的诱人而深奥!

  为诠释你深邃的内涵,

  已引百家争鸣,竟相研究探讨。

  

  创造,

  你的声韵多么的铿锵而美妙!

  因聆听你震撼的音域,

  而使人心激荡,奋勇争先夺标。

  

  创造,

  你的目标多么的远大而美好!

  欲向往你高耸的顶峰,

  多须众人攀登,拼力登高远眺。

  

  创造,

  你的旅途多么的崎岖而险要!

  要到达你征程的驿站,

  更要意志坚强,熬过艰辛苦劳。

  

  创造,

  你的思维多么的新颖而奇妙!

  只任凭你超常的遐想,

  就使思想驰骋,意外得玉获宝。

  

  创造,

  你的技法多么的科学而神效!

  仅借助你灵巧的工具,

  便把研究推进,及至扩展提高。

  

  创造,

  你的品格多么的光彩而崇高!

  凡获得你成功的奖赏,

  多因心理康健,竭力开拓赶超。

  

  创造,

  你的学说多么的时尚而重要!

  须普及你新兴的理论,

  以促全民创新,尽传佳音捷报!

  ……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创造活动现象,揭示和阐明创造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距今仅有7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末,它才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引入到我国大陆,并逐渐在神州大地推广开来,而且越来越显示出极强的普适性、指导性和速效性。

  在创造学引入到国内的近30年间,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创造学理论,结合当代中国创造活动的实际,根据各层级、各领域创造教育的需要,研究编著了大量的中国本土的创造学专著和教材。其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华夏学术艺苑中已俏绽新蕾,与百花   争艳。

  在推广创造学的热潮中,我们通过学习、讲授、应用创造学,不断增强了对创造学科研、教研的参与意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战略的提出,更为我们的研究撰写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们潜心研究,奋笔疾书,终于使《创造学理论与实践》一书脱稿了。

  本书共分6篇28章,先后对创造学的基础概念、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创造实践、创造型人才开发、创造性经营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本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各篇、章、节,理论讲述与实例举证相结合,既以例释理,又以理析例,阐释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体现出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技能性、可操作性和实    用性。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创造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学习创造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课外读物。通过讲授和学习本教材,既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和学员的创造理论水平,又能很好地提高其进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本书由主编姚凤云、苑成存策划编写写作纲目,由副主编苑成聚、林卿、温美荣对各篇、章分工进行修改,最后由主编对全书进行统编定稿。本书编写任务的具体分工是:姚凤云(第一、四、五、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章);苑成存(第六、七、二十章);苑成聚(第十三、二十五章);林卿(第十二、二十三章);温美荣(第十九、二十四章);车贯(第二章);刘立(第三章);郭强(第二十一、二十二章);常亮(第二十六章);王娟(第二十七章);郑郁(第二十八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借鉴了包括名家在内的著者的大量的相关专著、教材和其他资料,在此,谨向诸位作者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对本书的编写,我们可谓竭尽全力。但由于创造学是一门新学科,我们对其研究的时间又不长,加之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所以,此书可能会有某些不足之处。在此,我们诚请各位专家、同行、读者能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II

创造学理论与实践

  

III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