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3版)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学科培养与专业教育,最终要适合经济形势的发展,面向社会需求输出高质量就业人才群体。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于社会,是高校新形势下教学研究创新改革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年4月教育部全面启动了2009年度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工作,不仅为我国高校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在拉动内需走出危机过程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契机。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各个学科和专业领域,带来各行各业信息化创新与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须面向社会发展与需求,利用各高校现有资源,结合实际,科学全面规划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培养在校生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研发与创新综合能力。

在现代高等教育建设发展和实施过程中,学科建设是全面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专业培养需要创新与提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科专业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几乎无处不在,是各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助推力,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关键。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各自学科专业背景,掌握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高校资源要整合,要把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建设质量工程体系,为各学科建设发展服务,是当前高等教育重点工作内容。

本教材用于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与应用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手段,可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材大纲的结构框架参照了教育部高教司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最新指导性意见和方案,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基本要求包括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典型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包括系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为专业发展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方案策划同时也参考了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作为讨论内容。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是一系列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第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应适合各种专业领域技术应用,而后续结合专业发展的各类课程,不少高校已有各院系开设,特别是现在高校年轻教师资源均具有硕博学位,均有较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一线结合专业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非常好的发展趋势。

本教材主题内容和结构定位,旨在奠定和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技能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及技术基础,学会自主学习和更深入的系统实践,真正掌握和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3版)前言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强调能够使学生把计算机技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相结合,创造出新成果,“基础”突出培养应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包括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和应用技能几个层次;在信息素养方面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专业工作领域,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具备信息道德,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本教材为适应新经济形势下高校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以及多元化就业需求而编写,内容结构紧凑,知识信息容量大,是作者集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团队一线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是集体经验的积累。

本教材也是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使用教材,参加新教学方案制定和本教材策划的有张晓东教授、孙瑞志教授、叶海建教授、孟超英教授、高万林教授、郑丽敏教授等,副教授有杨、陈雷、王莲芝、段清玲、田立军、郑立华、黄岚等老师,年轻讲师有杨丽丽、李辉、王庆、马钦、程新荣等老师,以及高级实验师胡梅、实验师徐敏平等老师在多次方案讨论和教学建设中付出大量工作。在此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清华大学吴文虎教授、汪惠教授、北京大学谢柏青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王移芝教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卢湘鸿教授、同济大学龚佩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小平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姚林教授等,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谭豫之教授、刘为民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及部门领导的具体指导和支持。

由于本书编写成稿时间仓促,有关新技术内容调研和实践经验尚有不足,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渗透扩展到各个应用领域,我们对各类学科专业结合信息技术化发展前景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当前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结构定位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另外对新形势下各学科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发展也还没有全面了解,因而在大纲构建筛选和教材内容编写过程中,遗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有关专家和各位读者及时发现指正,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探讨,在此不胜感谢。

为了配合本书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为读者免费提供电子教案,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tup.com.cn)上下载。

编 者2009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