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而且更要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计算机教育不仅要启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学科发展快、知识更新快。本书编委会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为在各自的所学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并处理本学科专业问题提供现代技术支撑。学生也能以此为契机,自我培养和完善应用计算机的操控能力,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十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高等学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不断提高等特点,全国各高校课程内容改革从未停止。如何深入开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将反映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内容及时引入课程,一直是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各分委员会、各级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和潜心研究的问题。本书以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大纲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南编写。

本书编写成员在第一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的基础上,经多次讨论和商议,对教材体系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使本书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本书共14章,分两大部分: 基础篇和实践篇。基础篇为1~9章,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包括IT信息产业与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基础英语,实践篇为10~14章,主要介绍与基础篇相关的软件使用方法,包括Windows XP、Office 2000、IE浏览器和防毒软件等的使用方法、网上搜索信息资料的方法、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全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教易学,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IT信息产业与计算机的发展,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软、硬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熟练安装、设置与操作各种计算机实用软件的能力。每章都有学习重点、本章小结和思考与习题,以便学生复习和练习。建议本教材讲授30学时,实验课30学时,学生课后自主上机练习至少30学时。

本教材第1章与第9章由郑世珏编写,第2章由彭熙编写,第3章由杨青编写,第4章与第12章由崔建群编写,第5章由阮芸星编写,第6章与第13章由李敏编写,第7章由李蓉编写,第8章与第14章由高丽编写,第10章由刘巍编写,第11章由杨青与郭京蕾编写。全书由杨青、郑世珏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兄弟院校同仁的热情帮助和支持; 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同仁的鼎立支持; 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领导李克武副处长和老师的关注和支持,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目前,我国IT信息产业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在介绍和编写过程中往往挂一漏万,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5月于武昌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