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中国大陆热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最后,孙中山先生有段精彩的独白:不,共和没有错,我们追求共和没有错……我只是希望,让我们的共和国不是一个词语,不是一个形式,她要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此话听起来让人血热却也伤感,因为2011年即是我们走向共和的一百年。然而,我们还是在“走向”共和却不是在共和的雨露滋养中无忧地生活。
2008年和2009年我分别参加了国内两个都是以共和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尽管都是以“共和”为主题,但遗憾的是,学者们提交的论文却很少与共和有直接联系,只有些许是以中国大陆的共和国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学者们似乎并不把我们天天放在嘴边的人民共和国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讨论的对象。自此以后,我留心于共和方面思考的学术论文,从网络搜寻、杂志查阅以及和学者电子邮件往来中了解到,中国学者对于共和的思考尽管不如宪政与民主方面的思考来得那么多,但从我搜寻到的资料看,对于共和思考的方方面面却也周全。因此在2010年的暑假我就开始对近20年来中国学者有关共和的论文进行有意识的收集、厘选,并编辑成一本小册子。小册子取名“我们共和:中国学者的共和省思与制度探究”,与本书同名,供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研究与阅读使用。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第一部著作《宪政理想国》出版并且拿到新书的那一天(2011年6月17日),我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先生的手写书信,在信中许先生邀请我把这本小册子加入他主编的“法意丛刊”系列,让小册子成为“正式”出版物,以使“共和”的理念与省思引起国人更多关注,我欣然同意并深感许先生为同道中人,这是我个人的一件幸事,也是关注共和的人们的一件幸事。
孙中山先生有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今天,我们的共和的“处境”是,第一次共和被“强人对权力的渴望”而搁浅,第二次共和因阶级斗争与专政而扭曲,因此,共和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奋斗。在百年共和的追寻之后,我们又面临选择,此时,各种主义满天飞,纷纷为国家的未来“献计献策”,其实在我看来,国家的未来走向简单清晰:就是“我们共和”!民族复兴也好,国家崛起也罢,首先我们要建设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只有共和、共和制与共和国才能使“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不至于成为短暂的过眼烟云。因此,我们需要回归共和,重新思考共和,反思几次共和的得失,从而去建设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我编辑出版的这本小册子是我们中国学者在学术层面对共和的理念与制度安排的优劣进行的探究,如果因此让学者和公民更多地关注共和,那么我的努力就是令人欣慰的。
我喜欢在学生要我写些文字以备他日念想的书或者纪念册上,写上:宪政是值得追求的!我总是喜欢以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记忆。今天在编辑完成这本共和的小册子时,我也想写上:共和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并与阅读我们这本小册子的读者共勉!
18世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用诗“活在那时光是幸福的”来赞颂法国大革命给予他心灵的影响,对我们来说,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共和国里,那么“活在那里是有意义的”!
是为序。
刘海涛2012年12月于可园逸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