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古代的都城营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技术内涵,其中包括识天象、察地理、相水土、测日景、辨方位等对时空定位的认知和操作,是都城以及宫室选址和立基的前提。相关制度至迟在西周时已经施行,如《周礼?天官》开篇便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这里的“国”指国都。《吕氏春秋》将之代入确立中心的“择中观”,即以天下之中为都城,都城之中为宫城,宫城之中为宗庙。中心的空间定位之重要,竟与四维四隅构成了“九宫”和“五室”的宇宙图案,如《隋书?宇文恺传》中所称“在天成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景午居正阳之位。观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神之际”,把天、地、人与国都的关系做了空间图式的象征性比附。这种比附在唐代催生了“五京”之制,并影响了辽金时期的五京建制。
值得深思的是,从中国古代都城的时空定位来看,这种空间图式是否只是一种象征或比附?在古代天学、地学及堪舆之术中,我们可否找到它们与都城营建关系的真凭实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张杰教授,以其精湛的研究成果回答了这个问题。继《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一书出版之后,他又与弟子合作完成了《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的专著,将前书的概念和范式,进一步运用于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时空定位和营建变迁探究。
这本书谋篇高远,意境深邃,范式新颖,视角独特。全文聚焦古都北京的空间定位和营建格局,通过大量古代文献、实测资料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比较,系统梳理了辽金元都城和明清北京的山水形势、空间肌理、景观轴线及其代际演替;以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都城基址与岳镇海渎的方位关联,与天象星宿的对位类比,以及与周边地脉水系的借势因应。不但触及了华夏“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而且拓展了古代都城营建和设计匠心的认知领域。从张杰教授这部新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古代空间文化和都城设计的研究是跨领域的,包括了天文、地文和人文的综合知识,涉及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典章器物、堪舆数术、绘画制图等诸多方面,并借用网络开放的卫星地形图和航测数据,对古代都城选址营建与测地、量天、授时的时空概念及相应数据的关系进行逐项验证,得出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并非只是附会和象征,而是具有深厚认知基础和实操经验的文化系统,直接影响了古代都城的规画与营建。
如书中认为,中国上古已凭借星辰天象确定都城方位,依据地形水系匹配都城布局,参照山川尺度确定都城体量,对应山川坐向形成都城概念轴线,等等,都来自对古代空间文化之于都城营建和设计的知识体系。正如书中所言,“围绕北京中轴线的内外、左右,存在着一个天人一体的空间结构与体系,只有从这个体系中,我们才有可能全面地认识古都中轴线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我与张杰教授是多年相知相识的学界同道,与一般城市史论著不同,我认为他的著述跳出了着重历时性演变过程的研究范式,更倾力于对共时性疑难问题的批判解析。在缜密论证的真实性追寻中,不乏大胆假设的想象性推演,我对这种学术探索精神深表仰慕和欣赏。
是为序。
常青
壬寅冬月于上海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