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当前的时代要求,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竞争力,而且也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与此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又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各领域产业互联能力的提升,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优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重要意义。管理环境与技术的变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对传统的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书从传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出发,通过纵向列举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展示科技赋能场景,引导学生用历史思维解读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行业的创新与变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全书共分为4篇18章,简要概述如下。
第1篇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导论篇”,由第1~3章组成。第1章是物流概论,主要介绍了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物流的概念与分类、物流的功能与作业流程等基本理论知识。第2章是供应链管理概论,主要介绍了供应链的演变与发展、供应链的概念与分类及其他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第3章是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主要介绍了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特点、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第2篇是“物流功能与过程管理篇”,由第4~10章组成。第4章是物流需求管理,主要介绍了物流需求及其预测概述、物流需求预测的方法与预测模型、需求预测误差与控制;第5章是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主要介绍了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概述、场址选择的意义及考虑的因素和场址选择的方法;第6章是仓储管理,主要介绍了仓储的概念及仓储管理的内容、仓储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仓储设施设备和作业过程;第7章是库存管理,主要介绍了库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确定型库存控制模型、随机型库存控制模型及库存系统建模与仿真;第8章是装卸搬运、包装与流通加工管理,主要阐述了常用的搬运设备、包装材料及流通加工类型,包装的技术、流通加工的作用,搬运合理化、包装合理化和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内涵;第9章是运输与配送管理,首先介绍了运输的概念及其功能、运输方式、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运输成本及定价、运输规划及其模型等内容,然后介绍了配送的概念、作用和分类,配送中心的概念、分类和作业流程,配送模式和配送管理,配送的合理化措施;第10章是物流信息管理,主要介绍了物流信息和物流信息技术概念,物流信息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物流信息系统的含义、特征、结构和功能,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第3篇是“供应链功能篇”,由第11~14章组成。第11章是供应链设计与构建,主要介绍了供应链设计的内容、原则、策略及步骤,供应链的结构模型,供应链中企业的角色分类,供应链构建的关键因素、原则与基本步骤;第12章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介绍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含义与意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原则及影响因素,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评价步骤和标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方法及模型;第13章是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介绍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供应链绩效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及方法程序;第14章是供应链协调管理,主要介绍了牛鞭效应和曲棍球棒效应的产生原因及改进方法,激励的基本理论及激励模式,供应链契约的概念、参数与模型。
第4篇是“供应链最新发展篇”,由第15~18章组成。第15章是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主要介绍了供需网的概念、框架及特点,供需网的协同管理及企业知识协同伙伴的选择机制,供需网和供应链的区别,供需网的创新应用;第16章是供应链金融,主要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背景、概念及特点,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及其分类,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及意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第17章是智慧物流,主要介绍了智慧物流的产生背景,智慧物流的概念及功能,智慧物流的核心框架,智慧物流的前沿动态;第18章是区块链技术,主要介绍了区块链的基本概念,区块链技术的基础模型,区块链的基本特征及种类,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
本书获2018年度上海理工大学一流本科系列教材“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019年度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019年度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2020年度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020年度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团队、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一流本科课程“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工商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互联‘智造’供需网的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项目编号:71871144)、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发展项目“基于供需网的产业互联模式及其合作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KJFZ046)等项目的资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由何建佳担任主编,李军祥、何胜学、陈鑫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7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由何建佳编写;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由李军祥编写;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由何胜学编写;第5章、第6章由陈鑫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同类较为优秀的专业著作和文献,一些材料因经多次引用而无法找到原始出处,在此谨向相关作者及参与资料整理的廖耀文、杨静、王悦、沙倩如、张鑫月、谭晓军、刘刚等研究生表示诚挚的敬意。尽管编者付出较大的努力,但仍不免有所疏漏,还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