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依托主题课例研究,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单元教学成为近些年被关注的热点话题。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是撬动课堂转型的重要支点。这里的“单元”,不仅是教师所熟悉的教材“单元”,更是基于一定的主题、目标、方法等构成的知识与经验的模块。“‘单元’可以理解为介于课程标准与课时内容之间,对外相对独立,对内关联性强、共同特征多、相对完整的‘教学单位’。”下面对主题单元教学的产生背景、主要特征和实践价值进行分析。
一、主题单元教学的产生背景
主题单元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可以追溯至19世纪的欧洲新教育运动。当时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针对传统分科教学的问题,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出发实现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可以看作单元教学思想的萌芽。20世纪初,伴随美国新教育运动,克伯屈等人也提出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践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理念侧重的是聚焦兴趣的活动课程单元设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回到基础运动中,布鲁姆等人提出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单元,通过有序地推进单元学习,最终掌握所有内容,被称为掌握教学模式。该教学理念强调以教材内容的特点与联系构建单元,是聚焦内容主题的学科课程单元设计。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对单元设计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实践,如山东省的单元达标教学八年实验、江苏省“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等。
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单元设计常常以知识为线索进行组织,过于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表现出僵化与死板的特征,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过度强调兴趣与体验的过程,过度开放而目标清晰度不够。如何结合数学知识、思想(思维)主题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以主题单元为依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学习活动,是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主题单元教学的主要特征
主题单元教学是为了解决当前就课论课、欠缺整体性、目标局限、难以发展素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裂、融合不足、收放不自如等问题。它是在整体思维指导下,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团队的合作,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以突出教学内容的主线及关联性。据此,其特征如下。
第一,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不仅是内容的整合优化,也指教学目标的全面、周到。不仅关注知识性目标,更强调能力、素养导向的目标。
第二,层序性。主题单元教学下的活动是彼此关联的,不仅体现为一课时中各活动之间层次清晰,更体现为同一主题下活动设计原则的一致性及渐进性。
第三,生本性。主题单元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为出发点,目标及活动设计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
第四,创造性。由于不同研究者、不同研究团队面对的学生有差异,对主题的理解有区别,在课时规划上有弹性,在教学方式选择上也很灵活。
三、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价值
以“主题单元”为单位的教学对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合理把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本书所指的主题单元均为小学数学中非常典型的内容或思想(思维)主题,如“自然数”(第一章)、“分数”(第二章)、“乘法”(第三章)、“面积”(第四章)以及“代数思维”(第五章)、“模型思想”(第六章)等。围绕这些主题,教师剖析教学内容的本质,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思维路径、认知水平,并结合经典课例进行教学研究,推动数学教学突破课时主义的束缚,实现学生的“真实性学习”,提升学生的“真实性学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促进教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能力的提升。
本书是北京教育学院2017年度重点关注课题“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能力诊断性测评研究——以协同创新项目为例”(课题批准号:ZDGZ2017-02)的研究成果之一。虽然此课题2017年立项,但研究团队聚焦主题单元课例研究,促进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关注实际上始于2010年。在我院刘加霞教授的引领下,我们带领各个培训项目团队的老师聚焦小学数学的典型内容、数学思想主题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的提升。
本书由该课题负责人刘晓婷老师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刘琳娜老师设计书稿框架,精选的课例是近年来两位老师亲自参与研究并指导的成果。在每章中都一一标注了执笔的一线教师和指导教师,在此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共六章,均为小学数学典型的教学主题单元,具体如下:前四章聚焦小学数学的四个内容主题“自然数”“分数”“乘法”“面积”,后两章跳出具体内容领域,从“代数思维”“模型思想”视角串联相关内容,特别是“模型思想”串联了分散在不同年级的看似不相关的几个内容,如“找规律”“植树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在单元教学研究中,研究者注重从核心概念的视角对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同时也重视对学情的研究,通过设计并应用调研工具对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调研,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困难,基于此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开展教学研究。
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小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能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同行能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在共同探讨和交流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更好地落地,助力学生与教师的成长。
北京教育学院 刘晓婷
2022年7月于北京
该书稿完成于2020年7月,如今即将与大家见面。三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也迎来了很多变化,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面对书稿,我们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但在对清样审读的过程中,面对这些早年的研究,当记忆伴着文字涌上心头,内心又充满感动与骄傲,那时那刻我们从主题切入思考教学,眼光不乏前瞻性。我们相信这一成果能经得起检验。
刘晓婷
2023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