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事业,是百业之本,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才,而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在于教,教之先又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中进行价值确认的最为敏感的生命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叠合渗透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全面、深刻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学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为学生的道德学习、价值观养成提供了一个相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公共空间,它比社会教育更加集中,在价值交会、交融、交锋的信息化社会中,相对而言最有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中学校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引导中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影响策略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奥森将台路校区7所学校的教师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践,遴选汇总了60余位教师近4年的经验成果,形成本书。这些教师分别是(以文章顺序排列):郎艳、刘露、邱磊、于
、向丽、赵爱军、陈华、魏园园、刘贝贝、黎颖、岑逸飞、谭晨、叶海波、宫宝龙、聂敏、隋颖、吕宝强、李越、潘锐、刘文斌、娄赛赛、庄春妹、黄维超、王雪楠、王露迪、杨先溥、鄂宇、韩同美、武晓青、李琛、孔冰、梁月松、王庆超、杜毓贞、石莹、陈红、周爱民、秦洪明、张晓宁、王颖、朱建宏、杨晓彤、祁雯、白雪峰、王殿军、潘鑫、孟卫东、杨莹、史晓雨、张悦、辛颖、叶春芳、胡军。
校园、课堂和班级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倾向现实而具体的微环境,所以本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班会活动、校园活动三个维度展开,涵盖7所学校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龄段,阐述在校园教育教学中如何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编者 2020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