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公债经历了融资平台负债、省级政府债券试点发行和全面实施省级政府自主举债的制度递嬗。地方政府借助各类举债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风险。如何用好地方公债,既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能有效防控债务风险、保障财政可持续,是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快速发展中的一个理论问题。地方公债涉及面广,利益主体多样,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等,是财政和金融的联结点,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门学科的交汇处。如果理论认知和制度建设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求,易引发重大风险。

认知进步和制度创新离不开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现有教材偏重国债或企业债等方面的教学,不能满足地方公债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需要。公债学的教材主要介绍国债(中央政府公共债务)的相关内容,以公债的基础理论、国别比较和管理制度等为主,用于介绍地方公债的篇幅十分有限。而有关地方公债的论著多从某个特定视角或专题进行研究,或介绍地方公债的制度变革历程,或测算地方公债规模与风险,或检验地方公债的形成机制和经济社会效益等。对地方公债的相关理论和实务进行系统介绍,并能辅以热点专题研究的教材十分缺乏。本书的出版旨在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培养精通地方公债知识和了解相关政策实践的专业人才提供帮助。

全书分为理论基础、政策实践和热点专题3篇,共14章(不含导论)。第1篇侧重介绍地方公债的理论基础,各章节包括公债的产生与作用、公债的分类、公债的经济学分析和地方公债的理论分析。第2篇分地区和国别介绍地方公债的政策实践,各章节分别阐述美国、欧洲国家、日本、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地方公债实务。第3篇为地方公债的热点专题,各章节覆盖地方公债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公债增长的制度分析、地方公债的结构分析、地方公债的风险分析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化  转型。

本书结合国内外案例,在各章节设置引例和专栏,将专业知识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帮助读者由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从发达国家地方公债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到我国地方公债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地掌握地方公债的相关知识。同时,每章设置本章拓展、小结和思考题,引导读者主动开展延伸性阅读和思考、及时总结与归纳学习内容。

本书可单独作为“地方公债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财政学、公债学和地方财政学等课程的辅助教材。

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提供的良好科研教学环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杨志勇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吕冰洋教授和东北财经大学吕炜教授对笔者的鼓励,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