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人类因观察自然、研究各种自然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产生了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对科学加以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了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教育的普及。我们生活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信息化时代,不断变化和涌现的新技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现实,如何让学生适应这个技术社会,并积极投身参与其中,处理好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是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头等大事和应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

  小学科学教育经历了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到“技术与工程实践”的发展历程。任何一门学科走向科学的过程都是形式化、符号化,建立数学模型和实践模型的过程。不同学科构建符合自身研究对象特性的形式、符号和数学模型的方法,就是这门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20世纪初的科学知识教育、60年代的重视科学方法,到80年代开始,科学教育领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发展历程表明,科学素养是现代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技术与工程实践是21世纪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思想。工程与技术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科学知识转化成物质力量的重要体现,小学科学教育实现了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到“有所创造”的科学教育目标。

  本书以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为指引,结合我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和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宗旨,系统阐述了科学教学论的学科体系、科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探究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和小学科学课教学评价等学习内容。全书以“科学本质—理论基础—课标解读—教学设计—探究合作—教学评价”为主线,配备了大量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力争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把握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每章的开始给出了本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核心概念,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学习内容中,安排了思考交流、知识拓展、推荐阅读和微课等环节,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每章的结尾有本章小结和练习题,在学完每章内容后对学习要点形成知识导图,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科学教育及其发展,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小学科学课选用教材简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探究与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在全书内容的组织上,将科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与科学教育、科学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内容的编写上,突出探究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附有大量教学案例突出应用性和实操性;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并对其他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在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由王俊生担任主编,佟硕担任副主编。第1章由吴明宇、刘国辉编写;第2章由王俊生、佟硕编写;第3章、第5章、第6章由王俊生、乔秋明编写;第4章由王俊生、秦思凝编写;第7章由王俊生、李雪铜编写;附录由刘书兵、刘思岑和刘畅完成文字录入工作。全书由王俊生统稿。李雪铜、乔秋明、周雪琦、苏子惠、赵文婷参加了资料收集、整理和文字录入工作。佟硕、刘国辉完成本书插图和表格的绘制工作。

  本书适合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和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作为科学教师、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科学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以及教师教育职后培训的教学辅助资料。

  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对科学教学论和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在此,对献身于科学教育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前辈、同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得益于学生和读者的厚爱,得益于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和领导的支持,本书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出版发行了。感激之余,更多的是希望学生和读者能从中获益。限于编者的水平和时间,本书的编写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欢迎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集聚大家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接新时代小学科学教育的美好明天。

  

  

  王俊生     

  庚子年夏    

  于沈水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