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距这本教科书的第一版已经过去了40多年。随着领域内发生的改变,本书也在随之不断地改进。然而,在列举本书第13版的改变之前,我们想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基本目标依然不变:1.展示人格的主要理论视角。 我们深入探讨了领域内主要的人格理论取向。一些教科书覆盖了很多的理论,其中包含了与当代科学领域无太大关联的小视角。这种策略会产生一定损失:当包含许多理论时,更有影响力的理论就无法具有足够的深度。我们努力为领域内每一个主要理论视角提供有深度的内容。注意“视角”一词,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涵盖了经典理论家(例如,弗洛伊德、罗杰斯)的成果,而且包含有其他进一步发展这些理论学说的后继研究者们,他们的前沿理论和经验。2.达到平衡。 我们努力无偏差地涵盖人格理论各派学说。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内容是不具有批判性的。我们探讨每一个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不过,我们的评价并不是为了向学生展示某一特定取向的优劣,而是为了拓宽他们的理解,加强他们自身批判性思维的能力。3.整合理论与研究。 我们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理论和研究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理论发展促进实证研究;反之,实证研究也有助于人格理论的发展、修正和评价。4.案例材料与理论相结合。不可避免地,理论和实证研究针对的是抽象和一般化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独特的个体。为了使一般化和具体化联系起来,我们提供了个案研究的材料以说明理论是如何评估和解释个体的。我们以一个案例贯穿整本书去展示不同的理论是如何与同一个人相关联的。所以,学生可能会问:“不同理论视角之间的个体画像是截然不同的还是互补的?”我们包含个案材料也可以让对临床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看到人格心理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联。5.提供理论之间比较的基础。每个理论视角所包含的内容框架是一致的。我们展示了每一个理论中的人格结构、过程和动力学,人格发展和临床应用。在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在每章的结论处都对该理论做出了评价。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学习,学生将有机会针对每一个理论的优缺点做出他们自己的比较并试着得出自己的结论。6.在尊重其复杂性的同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这一领域。我们努力向学生展示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原貌,其中包括一些细微和复杂之处。但我们也努力让这种展示更加易于理解,其中包括使用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写作风格,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尽管本书的目标依然没有变化,但内容却随着时间在改变,力求与领域的变化保持一致。除了删除或精简了那些对整个领域不如之前重要的理论内容,我们也会经常根据评论家的反馈拓展一些其他理论的内容。作为一项科学事业,人格的研究就像人格本身的真实面目,既有连贯性,又有戏剧性的转变,我们试图在本书的每一个新版本中将二者都展现出来。最后,按照“少即是多”的观点,在许多地方我们变得更加简洁并更聚焦于我们的讨论。从引入开始,本书就致力于在呈现上保持理论间的平衡。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使学生领会到人格的复杂性,并有能力通过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来阐明这种复杂性,以及针对个体的系统理论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发现一个对他们有独特的意义,对他们人生有所帮助的特别的人格理论。最后,我希望本书和补充的素材能够为教这门课程的教师们提供一些能帮助他们达到教学目标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