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研读敦煌壁?艺术史?典著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敦煌莫高窟早期藻井图案艺术是在中?和西域两种风格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梳理其发展脉络,不但对艺术学研究,而且对历史、宗教、中外交流史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敦煌莫高窟藻井图案艺术的研究已?呈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全盛时期图案的研究多于对早期图案的研究。北朝藻井图案在西域、中?、本土风格的影响下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隋代藻井图案在继承北朝遗风后是如何探索和创新的,这些还有待挖掘。其次,概括的分类多于具体的分析。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洞窟的纹样分类较为笼统,没有将敦煌莫高窟藻井落实到具体的洞窟进行分期,只是以分类、分式、排比的方法研究藻井纹样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再次,局部分析多于整体考量。藻井纹样类型来源研究多于传播路径的整体考虑,其在传播路径中是如何吸收当地的艺术特色并最终进入敦煌的,还有待挖掘。最后,图像陈列多于对藻井与立体窟之间关系的研究。藻井纹样、线造型风格、色彩结构与立体窟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待挖掘。
基于以上的问题,本书将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艺术的研究划分为五部分,并通过以下章节来组织研究材料。
第1章介绍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的类型。以北朝洞窟四个分期、隋代洞窟三个分期为依据,尝试将藻井所在的覆斗形石窟落实到具体的分期,并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北朝至隋代藻井中植物纹样、飞天纹样、其他装饰纹样包含的纹样种类,并将每种纹样分类、分式归纳比较,梳理出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历史过程中的形态继承和变化。
第2章介绍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探讨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的起源和传播路径,即新纹样的导入、传播以及发展过程。古代西方数量众多的纹样在向世界各地传播,其中传播至中国的这些纹样带有独特的样式特征,与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的思想、哲学相结合,实现了新的发展,并与中?的纹样结合,再绘制在敦煌藻井中。这些西方的纹样与中?的纹样在传入莫高窟的过程中,涉及的地区非常多,如何研究并确定这些纹样的传播路径,并通过纹样的起源把握其象征意义,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3章介绍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线条的造型风格,探讨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线条的绘制、造型技法的来源和特点,以及在时代的变迁下线条造型的发展规律。北朝时期,政权转移,民族迁徙,丝绸之路上风云变幻,这一时期的藻井艺术有的贯穿各时代的地域风格,也有的反映不同时代的精神和风格。隋代结束了两晋以后中国三百多年的混战局面,多元的美术风格在大一统的背景下融会贯通,在北朝多民族美术风格综合沉淀的基础上,隋代的藻井线条造型又从各种艺术门类吸取营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新形式。因此,在历史背景下及文化发展中,探寻藻井线条的绘制、造型等方法的来源,并研究藻井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样貌,是十分有积极意义的。
第4章介绍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的色彩风格。在中国传统绘?用色观念、传统装饰艺术配色的基础上,尝试还?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变色前的色彩,探索这一时期藻井色彩风格的来源和时代特征。尝试将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颜料按照中国传统绘?“五色说”的色系归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色系所使用的单色或者混合色的颜料种类,推断出哪些颜料单独或者混合使用导致色系的变色,以便还?北朝至隋代藻井变色前的色彩视觉。在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通过研究中国绘?的色彩观念、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配色本质、西域的色彩绘制技法,找出这一时期藻井色彩风格的艺术来源和时代发展规律。
第5章介绍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图案与立体窟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藻井与相对应石窟内容、艺术结构之间的关系。按照时代分期,通过藻井以及相对应石窟的个案研究,分析石窟四壁、四坡壁?的内容,以及雕塑的分布和数量,从而进一步探讨石窟内容与藻井图案的对照关系,探讨藻井线条造型呈现的艺术结构与石窟的对照关系,探讨藻井色彩结构与石窟色彩布置规律的对应关系。
本书的研究价值如下:第一,本书首次将北朝至隋代的藻井图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其艺术风格的渊源和嬗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挖掘和整理。因此,本书将藻井图案置于历史背景下及整体文化发展中的研究,既是对以往莫高窟壁?艺术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学习,同时又是对敦煌艺术研究领域全方位地开拓和突破,对继续深入研究敦煌艺术史,重新认识文化发展中的美术史研究,将奠定一个崭新的较为系统的学术基础。第二,以浩繁的美术史料和立体多元的研究视角,发掘和构建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这一时期的藻井图案艺术,以小见大地反应敦煌艺术的渊源及其嬗变,系统地展示其对中华民族美术史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所以,对北朝至隋代藻井图案的学术性探讨,其成果对于敦煌学、中国美术史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将具有积极影响。
本书为浙?传媒学院国家动?教学研究基地研究成果,浙?传媒学院动?国家一流专业教学成果。
著 者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