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小魏是我的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拥有多年教学和研究经验的教师。在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她的研究方向就是语文考试命题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毕业后的这几年,她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体会、思考和研究成果与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研究方向和承担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了《 21世纪初高考语文命题变化趋势研究》一书,希望我为此作序。我感到全书从研究视角、研究框架、总体思路到研究设计、数据统计、试题分析以及文字表达,都显示出一种理论的力度和现实的深度,蕴含着科学的精神、职业的操守、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研究功力。

本书从西方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两个维度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嬗变历程进行了观点鲜明、逻辑清晰的阐释,并结合分析了中国 21世纪初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中学语文课程历史沿革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相关要求。作者认为,作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的一对基本关系,知识获得与能力增长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并相互制约,但并不是正比关系,获得知识越多未必就意味着能力会最大化增长。中国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中一直都面临着重视知识还是重视能力的价值选择,而从人力资源强国向创造性大国迈进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都必须由过去的过分重视知识掌握向注重能力发展转变。高考语文命题在重视知识考查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以促进能力发展为标准和目标的评价、考查和选拔。

本书还通过科学分析大量文献材料,对知识与能力进行了合理界定,为进一步讨论高考语文试卷是重视知识考查还是重视能力发展奠定了研究的逻辑前提和理论起点。作者认为,“知识是认识的主客观精神结果。知识的客观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反映和相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观精神,知识的主观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建构和大脑正在建构的主观精神”。能力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个人在遗传或成熟的基础上,经过环境中的训练或教育所获得的、能够在个体行为中表现出来并可作为与他人进行比较的知识与技能;第二,个体学习知识所具有的潜力和从事实践活动的作用力。作者通过知识的定义,强调了知识本身就具有能力性,认为当知识在学习者完全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复述、无意识记、反复练习、题海训练等方式被机械掌握后,这些知识以静态的客观知识的方式被学习者储存在大脑中,学习者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是通过再认、再现静态知识或用这些知识解决与最初知识习得时相似学习情境下的问题,这一过程只是在用习得的技能和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客观知识是在被学习者充分理解、通过意义学习而被学习者习得后,以主观知识的形式被学习者掌握,学习者就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者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应能力。

作者通过对知识、能力的内涵、外延及其内在关系的逻辑梳理,形成了对知识与能力、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独到见解。作者在书中建构了知识与能力的冰山模型,厘清了能力与技能的边界,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解析以及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技能的关系分析,建构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分类体系。这对同类及相关研究是有一定的可借鉴意义的。

本书根据语文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分类,对 2004—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和部分地方卷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 21世纪初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演变中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状况及趋势,客观地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本书明确提出“能力与技能在实际高考语文试卷考查中的本末倒置与我们对能力与技能认识的模糊不清有必然联系,厘清技能与能力的本质区别,才能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不论是研究的构思还是研究的结论,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总之,魏凤英的《 21世纪初高考语文命题变化趋势研究》值得一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当然会各有心得、各有评说,但有一点我想可以达成共识,这就是高考语文命题要在重视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促进能力发展为标准和目标的评价、考查和选拔。

天地多大美。青海的美,壮阔、空灵、圣洁。祝愿小魏聚集雪域高原、三江源头的灵气与纯粹,在教育教学和研究中勇于创新、坚韧执着,不断取得好成绩!

 2021年 11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