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开头,先向读者简单说明几个问题。
1. 书名释义
不言而喻,“文学欣赏”讨论的是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用来描述、指称这一关系的概念主要有:阅读、欣赏、鉴赏、批评和接受等。“阅读”是一般意义上对作品的接受,读者对作品不管是否读进去,不管是否读得懂,也不管是否有情感投入,只要读了即为阅读。“欣赏”指的是以欣喜愉悦的心态阅读作品,这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审美的接受,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神通不可语达”。“鉴赏”的“鉴”字有鉴别、分析、审察的意思,人们常说的“品鉴”就是在“品”中有所鉴别、有所分辨。如果说“欣赏”时的心态偏重于感性,情感比较活跃,对欣赏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鉴赏”时情感色彩已趋于稳定,理性成分介入并逐渐加强,对欣赏内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大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就属于“鉴赏”。“批评”(也叫评论)是在鉴赏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和语言表述。“接受”则涵盖了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上述诸种反应。
“文学欣赏”作为常用的理论术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等同于文学接受,包含了阅读、欣赏(狭义)、鉴赏、批评、接受等概念,与“文学创作”相对应。现代文学理论视“文学”为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活动”,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流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在这一流程中,作家的活动是文学创作,读者的活动是文学欣赏(接受),而文学作品是联系二者的中介。如此说来,狭义的文学欣赏即上文所说的与“鉴赏”相区别的“欣赏”,指的是以欣悦、审美的心态对文学作品的感性把握;而广义的文学欣赏则是指与文学创作活动相对应的文学接受。狭义的文学欣赏是一种“心态”,广义的文学欣赏是一种“活动”。本书名为“文学欣赏”,两种含义兼而有之,更多的是广义。
2. 本书性质
简单说,本书是一本专门讨论怎样欣赏(解读、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性、入门性的文学理论书。
作为文学理论书,本书不讲文学的一般原理和文学理论发展史(这是“文学理论”和“文论史”的内容);作为讨论文学欣赏的书,也不泛泛地介绍关于文学欣赏的抽象理论,而是集中讨论“怎样欣赏”,讨论文学欣赏的角度、原则和方法,着眼于读者欣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 本书特点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讲“文学欣赏”的书,一般是对某篇(部)具体作品(一般是名著)的分析解读,某类文体特征的介绍,如字词句的疏通,历史典故的讲解,主题思想的提炼,艺术特点的归纳,等等。通过讲解使读者对某具体作品、文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与这类书不同,本书的特点是跳出具体作品、文体介绍的套路,试图从文学欣赏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系统的欣赏角度和方法。书中讲到的角度、方法超越某篇(部、类)具体作品,对所有文学作品都适用。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笔者的期望是,读完此书,读者不只是从理论上了解具体的欣赏角度和方法,更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各类体裁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中。通过练习,使读者掌握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技能,并使其欣赏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切感到,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中文专业的学生有意义,而且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乃至于对社会上所有文学爱好者都有意义。青年人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陶冶情操、丰富心灵的大好时期,而文学作品正好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人生境界的功能,因此青年人对文学欣赏有强烈兴趣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为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进行自我美育、提高人文素养创造了极好的心理前提。
青年人之外,“全民阅读”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热门对象。然而,文学作品作为作家精心创造的精神产品,并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轻易把握的,所以必须具备一些文学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专门讨论文学欣赏的基础性、入门性的理论书就显得十分必要。作为一个讲授文学理论的大学老师,社会需求就是最大召唤,就是最好的研究课题。笔者的写作动机,就是要写一本面向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的通俗易懂的欣赏导引书,为他们进入文学殿堂提供帮助。
4. 本书内容
本书共分为五编十一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编“文学与文学欣赏”(第一章至第二章),介绍关于文学与文学欣赏最必要、最基础的知识,这对于理解、把握文学和文学欣赏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文学欣赏,实质是欣赏文学。“文学”是“欣赏(活动)”的客体即对象,毫无疑问是本书的核心概念。而到底什么是文学,却是一个“你不问我还清楚,你一问我反倒糊涂”的问题,亦即黑格尔所说“熟知非真知”的问题。本书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文学置入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从宏观、中观、微观,或者说从远景、中景、近景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与其他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比较中透视文学,得出文学是什么的结论。毛主席说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比较,“文学”概念从抽象走向具体,深化、细化、立体化了,真面目清晰明确,了然于胸。
“欣赏”是本书另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个常谈常说但对其意却从未深究,因而不甚了了的问题。本书对概念含义进行细致辨析的同时,对其特性、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欣赏的收获、文学作品的教学等问题,都从欣赏实践出发作了与流行观点有别的讨论。
第二编“文学欣赏宏观角度”(第三章),将流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上讲的“批评方法”改造成文学欣赏的宏观角度。因为社会历史、道德、文化、心理等所谓的批评方法,其实就是解读、分析、评论、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本编选择其中几个最主要、经常用、读者容易理解接受的角度加以介绍。
第三编“文学欣赏微观角度”(第四章至第八章),介绍解读分析文学作品的具体角度(或曰切入点)。常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角度、切入点即“门道”。这是本书的主体和重心,所占比重最大。
本编讲到的诸多“角度”不是凭个人兴趣随便选择的,而是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和逻辑线索的。理论根据和逻辑线索就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作品(欣赏客体)的每一构成因素就是读者(欣赏主体)的一个欣赏角度。换句话说,主体的角度是由客体(欣赏对象)决定的。
本书没有采用以具体作品及文体(如诗歌、小说)为单位进行欣赏的流行做法。原因是笔者认为,具体作品及文体虽然各有不同,但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却是相同、相通的。以具体作品为单位容易支离破碎,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拆碎下来不成片段;以文体为单位,容易互相交叉、互相重复。
第四编“文学欣赏原则”(第九章),介绍文学欣赏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文学欣赏的总原则是,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或者说把文学当作艺术看。本书将这一总原则具体细化为八项原则。
第五编“文学与人生”(第十章至第十一章),讨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关于文学,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是——文学即人学,文学是关乎灵魂的学问。在所有学科中,“文学”与“人生”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人生经验、人生智慧、人生哲理是文学中的精华。人生问题与社会政治问题不同,后者具有特定的时空性(此一时彼一时),而人生问题(如生老病死等)具有超越性、永恒性、普遍性,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意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永久价值和永恒魅力。
笔者的职业愿景是,让文学从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大众,走入人生,走进每个人的心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因而文学与每个人相关。
通过这一编,笔者想让读者记住的是: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
附录一“答读者问”,以书面形式回答了讲课过程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类问题很多,本书挑选了几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予以书面回答。如为什么不想读名著,影响正常欣赏的心理误区,怎样培养欣赏能力,怎样提高写作能力等。
附录二“综合练习(欣赏实践个案)”,选用了乔典运的短篇小说《问天》并提供了25个自我测试题与参考解答。
5. 本书风格
笔者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来揣摩,讨论“怎样欣赏”问题最好不要写成气象森严的“高头讲章”;讲述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纵横捭阖,云山雾罩,让读者感到沉重压抑。欣赏作品是美事,读“怎样欣赏”却是苦役。若如此,凭啥跟你活受罪?弃之可也。笔者理解读者的这种心情,有鉴于此,本书追求理论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或者说平易性和可亲近性。
本书在行文方面,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多分析作品,对每一观点尽量做到在具体例证分析基础上引出结论。笔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过多征引各家观点,作冗长的理论思辨,引读者进玄学迷宫;二是陷于具体作品的琐碎分析而不作理论概括。因此,本书力争观点简明扼要,例证精确具体有代表性。
为了使讲到的欣赏角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部分章节后面设计了思考练习题。为了让读者对所讲“欣赏角度”有更清晰明确的认识,更好地把握“操作方法”,本书设计了“欣赏示例”,精选名家的赏析与评论,供读者从“示例”中揣摩学习。
本书最后设计的对乔典运小说《问天》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帮助读者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按此类模式多做练习,欣赏能力自然提高。
总之,笔者想试走学术大众化、大众化学术之路。从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到写作方法,处处为读者着想,既考虑学术因素,又照顾读者需求。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可能最终没有如愿,但尽力而为,尽人事而后心安。
6. 说明
(1) 本书只是为文学欣赏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原则,有了这些肯定会有助于文学欣赏的深入,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一通百通,成为文学欣赏的行家。要想对文学有更深入的欣赏,还要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不过笔者认为,要让人人达到专家学者的水平,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必要的。所以,只要本书提供的角度、方法和原则能对读者有一些帮助,笔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 文学作品是世界上最奇异、最微妙、最富有个性的独特创造,所以文学欣赏也要随机灵活,善于感悟,而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文学欣赏最忌教条主义,本书归纳的角度方法,即使具有普遍意义,也不能作为教条硬套,而应结合具体作品灵活参照。
(3) “文学欣赏导引”作为专业课程,1992?年开设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后来作为提高人文素质的通识课开设到全校,2005?年被评为河南大学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作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规划教材”出第一版,经过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完善,目前这是第四版,主要变动是:①前言、目录及某些章节文字修订。这是一项永远做不完、永远有遗憾的工作。②第四章增加了第五节(“古代诗词的语法特点”),“答读者问”中增加了“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问题。③变动较大的是第五编:删除了第十二章(“借助文学透视人生”),调整了第十一章(“人生视角解读文学举例”)。变动的根据是,“人生视角解读文学”与“借助文学透视人生”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本编重在推荐欣赏视角,故作此处理。
(4) 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求,经过河南大学文学院赵思奇、付国锋、王银辉、裴萱和薛蕾五位教师的努力,该课程已经推出在线课程,入驻中国大学MOOC和河南省高等学校课程管理服务平台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上述平台进行深入学习,相信在“现场”听课中会获得与读书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编 者
微课视频
扫一扫,观看本书相关的文学欣赏小课。
《老妇还乡》解读 《命若琴弦》的哲理意蕴 《项链》主题新解 《愚公移山》的思想意蕴 浮士德形象解读 鲁迅的《过客》解读 盘古形象解读 史铁生的命运观 微型小说《父母心》赏析 微型小说《回归》赏析 微型小说《绝境》赏析 小说《化学博士》解读 小说《唐吉坷德-
何必追根究底》解读 中篇小说《我哪儿
也不去》解读 宙斯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