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 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开展数学课题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探究活动的深入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并积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使用数学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继续研究前沿数学问题和其他前沿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指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性活动一般分四个指导阶段,具体开展过程如下。
1. 研究活动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通过校本课程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确定选题的来源,介绍如何根据选题查阅相关问题
的资料,了解问题的背景和他人所做的工作,如何科学地收集数据,如何利用数据恰当地建立数学模型。下表是学生课程第一次提出的问题。
快餐店建在何处最合适
中西方文化对数学思维的影响
桌子设计中的数学建模分析
公交车车次安排的合理性
如何解决地图变形问题
续表
如何使北京机动车车牌摇号更加公平
探究快餐包装中的节约策略
为何所有急救车辆的车灯中蓝色灯体部分都在右侧
自行车省力问题
……
2. 研究活动的前期探究阶段: 介绍数学研究过程各个环节,重点介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处理的方式方法。
这将为学生提供参考,拓展他们的研究思路、获取数据的方法及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需要与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的可行性,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并调整研究思路。以上表课题“中西方文化对数学思维的影响”为例,这个课题范围太大,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富,难以界定。因此,可以先从文化的一个点出发,开展研究。
比如,从中国的数学发展入手,这便于收集数据和查阅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其他文化提供实践基础。
可以将课题缩小为研究“宋、明理学中逻辑思想对宋、元、明数学逻辑推理方法的影响”。再进一步把问题缩小,
将其调整为分析宋、元前期的中国数学。
3. 学生探究、实践阶段: 利用假期和课余初步完成研究课题。查阅课题以往研究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
寻求突破。开展实验并收集数据,应用收集的数据和相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验证问题的可靠性。
例如,“太阳时钟”这个课题就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数据收集,以数据为基础,对数学公式进行了多次修正。
在进行严谨的数学推理后,得到了公式化和抽象化的课题结论。
4. 研究成果改进和评价阶段: 汇总学生的研究成果,并邀请专家指导学生研究情况
。例如,在研究关于背包带的最大负重值时,初步的研究结果只得到了一个复杂的三角关系式,
无法将研究进行下去。通过专家和老师的指导,
学生改进了三角关系式,并利用几何画板探究出最大值。
但是,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相差很大。于是学生又进一步去查阅了关于负重与疼痛的关系资料,
并改进了运算系数。但数据与实际相差还是很大,再次检查研究的实验数据,发现背包的角度是随意假设的
。随后,他们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背包的角度,将调查所获得的角度代入计算。
最终,获得的数据结构与实际吻合。
本书收集和整理了过去十多年指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性活动
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1~2个学年时间完成的。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投入,也可以
感受到学生的成长。本书出版的目的是对培养新百年创新型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周建军2023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