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心理学公共课是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发展目标,即心理学公共课要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服务,为学生将来的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形成从事教育活动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二是现实生活指导目标,即心理学公共课除了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发挥现实生活指导作用,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合理地规划人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等。
《心理学导论(第 1 版)》于 2008 年 5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在先后使用 20 多种不同版本的心理学教材授课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学公共课教材,先后被全国众多高校采用。《心理学导论(第 2 版)》于 2017 年 8 月出版,是在认真总结和分析了多年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承担了 8 项心理学教学研究课题后出版的。《心理学导论(第 2 版)》因为编写目标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切合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学生的需要,所以在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并获评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心理学导论(第 3 版)》修订的缘起有两点。首先,从社会需求来看,近年来国家对师范教育的改革高度重视,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2017 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等,都表达了国家对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优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需求。为了切合国家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订。其次,从学科发展需求来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远远超出了成人预期,使得原本规矩的课堂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如何把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应用到教学当中,是现代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的发展,及时地把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融入教材当中,对教材进行及时修订非常必要。
《心理学导论(第 3 版)》的修订本着科学性、思想性、发展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保留了原有两版教材定位清晰、内容实用的优点,同时注重反映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遵照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体现了师范认证的教学理念,对教材的内容和章节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本书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教材的内容上,加强了“教师教育职业发展”的特点。本书在保持普通心理学基本内容体系的前提下,充实了教师教育职业发展所需的内容。本书共 14 章,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体系为主(前 12 章),增加了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后 2 章),同时,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相关内容融入各章节当中。一方面,本书保留了心理学公共课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体系,并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保学科定位明确;另一方面,本书丰富了教师教育职业发展的内容,全面覆盖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心理学知识点,确保教师教育职业定位明确。
(2)在教材的组织形式上,采用了立体化教材模式,即纸质教材与网络资源相互结合。纸质教材涵盖学习目标、正文内容、阅读资料及部分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等板块。网络资源则包含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2013—2023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真题、心理效应案例、心理测验内容,还有课件库等资源。读者可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获取部分教学资源。纸质教材未能详尽之处,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予以补充。如此安排,一方面能够降低成本,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网络资源助力学生开展主动探索性学习,培养其多种能力。
(3)在教材的文字编撰方面,我们始终致力于做到逻辑清晰、简洁明了。在本书的修订工作中,对语言表达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无论是内容阐述的深度,还是语言表述的质量,均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一方面,在表述心理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时,我们竭力确保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且简洁易懂;另一方面,在理论的实践应用部分,力求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尽可能将学术用语转化为贴近生活的表述,以便读者理解与运用。
本书初稿完成后,笔者邀请了多位心理学教授、用书单位的任课教师,以及已修读过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和即将开设此课程院校的学生通读全书内容。广泛从不同角度收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对书稿进行了反复打磨与修改,字斟句酌,致力于提升书稿质量。
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张朝(山东理工大学)、李寿欣(山东师范大学)编写了第 1、3、9 章;于宗富(山东理工大学)、孙宏伟(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编写了第 2、7 章;于宗富(山东理工大学)、张道祥(山东航空学院)、李树军(临沂大学)编写了第 4、8 章;张朝(山东理工大学)、丁俊兰(山东航空学院)、杨逸群(山东理工大学)编写了第 5、6 章;程巍(山东航空学院)、于宗富(山东理工大学)、李义安(聊城大学)编写了第 10、11、12 章;林丰勋(济南大学)、张朝(山东理工大学)编写了第 13、14 章及附录。于宗富负责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库。最后,由张朝、于宗富负责全书的统稿。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众多专家及编辑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凭借极高的工作热情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倾尽全力,在此,我们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对编撰期间参考的国内外同类教材及相关文献的作者深表感激,在此,谨向相关专家、学者献上最诚挚的谢意。
教材具有极为重大的育人价值,对提升教学质量贡献卓越。自本教材首次出版至今,已历经 17 年有余。编写团队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在教材的体例架构、内容遴选及撰写风格上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然而,鉴于心理学领域知识极为广泛,教材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诚望各位专家、同行以及广大师生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以便我们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
编者
2025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