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公共危机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时时都需要面对的难题。“增强忧患意识、始 终居安思危”是我国正处于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和集中显露的时期治党治国必须坚持的一 个重大原则,只有通过公共危机管理教育和研究,才能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最早开始于对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经过对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的古巴导弹危机、“布拉格之春”等事件的研究,逐 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的新学科。它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分化为两个分支:一支延续传统安全领域研究,进而拓展至公共危机范畴;另一支逐渐延伸至企业管理领域,形成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学研究范畴,展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由此,“公共危机”概念在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经济金融和管理学领域都有一定层次的探讨,虽然具体语言表达有差异,但基本内涵都是强调科学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最具代表性的西方研究者有查尔斯·赫尔曼(Charles Hermann)、乌里尔·罗森塔尔 (Uriel Rosenthal)、波特·皮恩伯格(Bert Pijnenburg)、斯蒂芬·巴顿(Stephen Barton)、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国内代表性的研究者有薛澜、高小平、彭宗超、王宏伟、龚维斌等。 

相较于风险、灾害、应急方面的研究,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有关著作、教材具有三个方面的典型特点:①著书时间较早。早在 21 世纪初,即 2003 年 5 月,由薛澜、张强和钟开斌共同撰写的著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便已出版,其后以“公共危机管理”命名的著作和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领域。由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时间最早,所以迄今的研究数量也最为庞大。②内容较为全面。纵观所有公共危机管理的著作和教材,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全面,体例也很新颖。例如,肖鹏军主编的《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力求结合国内外公共危机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力求吸收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体系。王宏伟编著的《公共危机管理概论》从解析公共危机的概念入手,研究了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活动规律,包括风险管理与减缓、准备、预测与预警、响应、恢复等。李程伟主编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立足于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多个学科视角的研究。③内容富有启发。由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在时间线上最早,内容最为丰富,对风险、应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大启发,尤其是风险和应急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转化而来,并且有一些刚开始从事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学者之后也转向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 

风险与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何认知、准备与应对有关风险与危机,促进公共组织和社会平稳运行与安全发展,非常需要大家一起探讨危机管理之道。在已有的众多公共危机管理教材面世及传播开来的基础上,本书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发扬,即吸收前辈们的精华,并试图发扬他们的思想观点,做出创新。 

(1)立足于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已经较为完善,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事件的危机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通过持续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扎实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建立了应急管理部,成立了中央社会工作部,这些成果既来自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境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所以,如何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立足于新时代新情况所开展的新变革和新成效展示出来,构成本书的创新要件。 

(2)坚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全书的体系设置和章节安排上来看,我们主要探讨了公共危机预案与保障、公共危机响应与处置、公共危机救助与恢复、公共危机动员与沟通、公共危机调查与评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调合作、公共危机管理的改革与展望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既是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环节要素和行动步骤,又是理论研究的关键内容。其中,有关公共危机的概念与特征、分类与分级,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原则、体系及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全方面和基础性的,贯穿全书的始终。同时,在全书研究内容中,我们充分运用了案例介绍和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回应了现实紧迫性很强的问题,以及一些需要很好地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从而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改革与展望上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政策建议,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3)服务于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2022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公共政策研究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同时也要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从而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公共管理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公共危机管理专业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南。 

本书以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研究所的研究成员为编写主体,邀请东北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部分在公共危机、风险治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了编写。具体的撰写内容分工如下。 

第一章 王 刚 中国海洋大学 

第二章 杨志军 贵州财经大学 

第三章 弓联兵 中国海洋大学 

第四章 赵宗金 中国海洋大学 

第五章 张海柱 东北大学 

第六章 梁 燕 中国海洋大学 

第七章 胡馥妤、华俊翊 中国海洋大学 

第八章 王 雪 中国海洋大学 

第九章 汪广龙 中国海洋大学 

第十章 陈 琛 中国海洋大学 

本书从构思到撰写再到顺利出版,历时三年多。编撰成员在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围绕本书内容进行了多轮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在三年多的编撰过程中,参与编撰本书的成员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要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们关心、支持和指导的学界同人和专家,感谢他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知识和卓有成效的建议。 

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研究所的梁燕老师参与了全书的统筹和统稿过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苦的劳动,在此表示感谢!在全书校对以及部分章节的资料收集、编撰过程中,博士生吴嘉莉,硕士生郑欣、李梦琦、张喜东、张维家、王子媛等同学也参与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责任编辑的付出,最终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出版。 

本书由王刚、杨志军、弓联兵负责规划和统稿。鉴于编者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期待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为本书后续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提供真知灼见。 

主 编 

2024 年 1 月写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