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BIAN组织成立于2008年,在2009年发布了其第一个版本的服务图景,后面几乎每年都会发布一个新版本,并且逐步完善标准的内容。在译者翻译这本书时,BIAN标准已经发布了其第12版本了,其会员已经有了近30家银行、金融机构,近50家的咨询公司、金融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还有十几家的学术机构、标准组织参与其中,这体现了BIAN组织非常活跃,并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标准组织。BIAN在2019年出版了BIAN书第一版,又于2021年出版了BIAN书第二版,本书是BIAN书第二版的简体中文版。
译者第一次接触BIAN是在2020年,当时在给国内的一家银行做开放银行标准化的咨询项目,基于的就是BIAN标准。译者在接触BIAN之前非常熟悉
IBM的银行业务架构和模型,当详细了解了BIAN的参考框架的体系后,觉得两者的理念是一脉相承且殊途同归的。说其一脉相承是因为两者都是从架构的本质出发,捕获了银行的能力要素,以及基于这些能力的行为,和其所依赖的数据。IBM的业务架构方法论是其多年来若干项目和金融行业最佳实践的沉淀;而BIAN则是以更加标准化的方式定义了银行的基本业务能力要素和业务对象,其凝聚了行业内各领先的实践者以及包括IBM在内的各会员单位的重要贡献。作为行业的标准,BIAN是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行业的最佳实践。说其殊途同归,是因为IBM业务架构的业务组件是基于实际业务的五级流程建模,结合业务对象,基于一定的规则聚类而成;而BIAN则是基于一个基本原理,将银行有形的、无形的资产分解到一定粒度,再作用以标准化的交互模式,进而得到能给银行创造价值的服务域,使用类似于业务流程的业务场景辅助进行服务域的验证和服务域的服务操作的识别。虽然得到的方法不同,但对比下来,业务组件和服务域有不少是存在重合的,BIAN服务域由于基于统一的标准进行界定,其粒度会相对更加一致,且相对更细,也更加体现了领域驱动设计的理念。
译者同样也对比了BIAN和领域驱动设计(Domain Driven Design,DDD)方法。DDD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在一个限界上下文下使用一种通用语言,管理着一组聚合,独立演进发展。不同的限界上下文基于特定的模式—上下文映射进行跨上下文语言的翻译和互操作。DDD比较适合解决方案(群)架构的设计,通常会采用事件风暴方法,邀请领域专家和开发人员聚焦于业务和业务流程,基于业务流程的分析,通过识别领域事件,再聚焦到关联领域事件的聚合/实体上,从而划分出限界上下文,其本质是从逻辑数据模型的聚合/实体出发,结合领域事件进行的边界划分。银行业的业务模型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有着深厚的业务流程、业务实体、业务服务等模型的积累,银行业的数据模型也非常成熟和完善,比如IBM的金融服务数据模型(Financial Service Data Model,FSDM)定义了九大概念,通过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概况了银行业务的本质,通过逻辑数据模型的扩展和具象化,可以模型化出不同的银行产品和服务能力。我们不需要像探索新世界一样,通过DDD和领域事件重新进行实体和聚合的识别,而是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数据模型(实体和关系),按照银行不同的资产类型(有形、无形履行合约/服务的能力也被认为是一种资产)和作用于资产上的不同交互模式(BIAN称之为功能模式)的价值创造,进行清晰的限界上下文界定,这就是BIAN界定服务域的基本原理。所以BIAN的服务域划分同DDD的限界上下文的划分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从业务的本质(数据模型实体)出发,结合功能(DDD是领域事件,BIAN是服务操作,及后面会引入EDA)进行的功能聚类和功能分区。一个服务域就相当于DDD中的一个限界上下文,而各个服务域BOM里面的每个核心业务对象相当于限界上下文中的每个聚合的聚合根。基于行业已有的成熟模型进行领域划分也更稳定和更具有普适性,避免了不同银行或不同架构师在不同场景下,因划分标准和偏好的不一致而引发的划分歧义。
BIAN不仅提供了领域划分方法,且已经把整个银行划分成了三百多个服务域作为参考标准,任何一家银行或金融机构基于BIAN的标准,都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定制,形成银行自身的企业蓝图和BOM;但其整体上依然可以保持一致性,这就带来了难得的跨银行/生态的互操作性,以及银行内部跨不同解决方案的互操作性。银行内部高的互操作性可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对业务的响应速度;跨银行的互操作性可以提升开放生态场景应用创新速度,降低集成成本。更可贵的地方是,BIAN是在企业级体现业务价值的层次上进行划分,这种企业级的参考架构不正是银行管理者孜孜以求所要建立的企业级视图吗?这在BIAN里被称为“一页纸银行”蓝图,其对上可以结构化表达战略和价值主张,支持不同度量角度的归因分析并形成变革倡议,对下可以指导应用架构应用图景的划分和演进,形成企业级的数据资产和开放能力资产,并落实架构治理。
BIAN参考架构提供的是语义级别的业务模型,这样才可以作为行业的标准被采纳。从语义级标准到能力真正落地,还是需要结合其他行业标准如ISO 20022,结合业内好的业务和架构实践方法如流程建模、实体建模、事件风暴、DDD、微服务和API架构风格,以及结合使用银行现有的架构资产如数据标准。
本书并没有过多涉及银行专业领域知识,也没有专注于介绍BIAN交付件内容本身,而是更多地从其原理和如何应用BIAN进行讲解。本书在介绍如何应用BIAN时,穿插了一个基于现实的虚构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这个案例讲解跨架构领域、跨时空,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银行的管理层和企业架构师、咨询公司的顾问都可以很好地从这个贯穿全书的案例中得到启发,因为该案例来自于一家欧洲银行集团的现实案例,所以会特别有真实感。
BIAN相关的概念,以及上述这个案例在BIAN提交给国际开放标准组织(The Open Group)的一个标准指南《G205_金融行业参考模型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的ArchiMate®建模符号》及其相关的案例研究《Y201_Archi银行集团BIAN参考模型、ArchiMate®建模符号和TOGAF®框架结合使用案例研究》中也得到了论述。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力图确保同BIAN提交到The Open Group的标准在翻译用词上的一致性。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开放经济时代和生成式AI时代。译者一直认为开放的内在要求首先是开放标准,我们已经见证了从网络到服务器再到通信协议逐渐开放和标准化的过程,而架构栈自下而上从技术到应用再到业务逐渐标准化是大势所
趋。标准化的益处是可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互操作性的成本,这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译者相信银行业作为数字化领域最为领先的行业,BIAN这种语义层的标准会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认同和响应,越早参与到这样的社会化数字产品大生产中,银行越早获得竞争优势。BIAN标准组织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标准的制定来自于金融机构,这样的方式也确保从一开始标准就得到了应用。随着生成式AI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开放标准化的结构化架构模型更有利于训练银行业标准化的生成式AI产品。在开放经济和生成式AI时代,开放标准和科技的进步将会推动业务模式的创新和新的业务形态的产生。
BIAN提供了一个典型的采用路线图,可用作金融机构BIAN采用之旅的指导。中国的银行可以基于其采用路线图,按照BIAN提供的方法,对服务图景和BOM进行定制化,形成符合银行自身实践的蓝图和BOM,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本书BIAN在战略层、业务层、应用层、信息和数据层、接口互操作层的应用方法,指导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比如渠道和客户服务的数字化、核心的现代化、数据治理和资产化、开放银行和开放API。
译者本人和另一位原同事王保育共同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在翻译完成后,由本人进行了全书的统稿和校对工作。另外,还邀请了IBM公司在BIAN 组织的会员代表郝飚同事进行了全书的审校和作序。我们几位之前也一同完成了上述BIAN提交给The Open Group的标准指南和案例研究的中文本地化工作,这确保了本书用词和标准的一致性。在此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本书并不会过多涉及银行的专业领域知识,但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银行业务知识,具备一定的企业架构思维,还需要了解The Open Group的ArchiMate架构语言、TOGAF企业架构开发方法。受限于译者的水平,如果存在翻译错误或难以理解的地方,望读者谅解并给予反馈。
本书的出版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渤海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赵志宏先生,富国基金首席信息官李强先生,腾讯云副总裁王亚晨先生,IBM咨询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范斌先生,IBM美国金融服务市场首席技术架构师郝飚先生的推荐作序;同时非常感谢赵志宏先生、浦发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万化先生、IBM大中华区金融核心锐变服务总经理和混合云转型服务总经理马勇先生、Thoughtworks中国区总经理肖然先生、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CTO刘亚霄博士的封底推荐。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荷兰范哈伦出版集团(Van Haren Publishing)CEO 伊沃·范哈伦(Ivo Van Haren)先生、清华大学出版社张立红主任、国际信息科学考试学会(Examination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Science,EXIN)亚太区总经理孙振鹏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庄鹏
前言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自从金融服务业一些有影响力的参与者联合起来,成立了BIAN组织,以阻止不断增长的IT集成成本以来,已经过去10多年了。
经过BIAN社区所有成员10年的努力,我们将所有知识和见解浓缩进本书的BIAN书第一版中。随着BIAN的不断发展和完善,BIAN的图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迭代出BIAN书第二版,即本书。
金融服务行业的参与人员从未有如此激动人心的时刻。无论您是传统参与者、金融科技企业还是技术推动者,新兴技术和改变游戏规则的监管都正在推动该行业中独特机遇的出现。大多数银行通过与快速崛起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探索其技术环境的边界来拥抱这些新挑战。这还为银行带来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即可以摆脱现有的、有时非常过时的核心系统,并进入一个由行业标准支持的完全数字化的新世界。
本书涵盖了金融服务行业架构的各个方面,应该支持所有相关人员,帮助他们的组织进入一个真正的数字世界。除了我们最初的面向服务的观点外,作者还加入了我们对企业架构的最新见解,并在快速发展的API领域为您提供指导。
我希望您能找到在巅峰时期履行架构角色所需的内容。祝您享受本书的阅读!
史蒂夫·范怀克(Steve Van Wyk)BIAN委员会主席、汇丰银行(前)全球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