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多次提到“幸福”,并且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为新时代教育落实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新时代幸福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和最终追求。幸福社会基础在民生,关键靠教育。教育是造福人类社会的德政工程,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OECD 2030学习框架”将个人和社会的幸福确立为教育的最终指向,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也将幸福纳入其中。新时代幸福的价值实现需要教育奠基,而教育价值的提升需要幸福驱动。因此,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教育,如何克服传统教育“苦”有余而“乐”不足的顽疾,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千年梦想,更好地服务于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服务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于促进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服务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成为新时代迫切的幸福教育理论和实践新课题。

该研究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系统梳理了古今中外幸福观,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借鉴西方幸福观中的合理成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界定了新时代幸福教育内涵,深挖了其哲理、学理基础和科学依据,厘清了其历史逻辑和现实机理,形成了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思想体系,构建了五育融合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系统,创建了“具身德育”“幸福早教计划”“温情教育”“双超常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人本特教”等一系列先进理念和实践模式,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找到了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发力点和新生长点。

新时代幸福教育研究在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和提质增效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于研究成果的服务决策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的批示,获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服务决策特等奖。在《教育研究》等国内CSSCI知名杂志发表了《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中小学教师综合幸福感量表的编制》《中国中小学生综合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以及五育融合育人、具身德育等方面一系列文章,其中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的被引用高达数百次,有的下载量高达6000次;多篇高水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SCI、SSCI期刊。作为幸福教育基石和核心内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经教育部国际司批准,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韩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韩幸福早教论坛”; 2017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联合举办了“国际幸福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国内外知名学府的教授以及一线校长、教师代表欢聚一堂,共商幸福教育大计,交流互鉴幸福教育经验,举行了“国际幸福教育联盟”成立和揭牌仪式,China Daily(《中国日报》)及知名网站做了宣传报道,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幸福教育的经验和智慧,赢得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好评;时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白学军教授亲临大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幸福教育实验区和重点实验校都成了当地教育的领头雁,素质教育和中高考成绩都在当地名列前茅,有的幸福教育实验校还被展示在联合国总部网站、中央电视台; 新时代幸福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新时代幸福教育是一项造福个体和社会、造福子孙万代和造福世界的系统工程,概括而言,新时代幸福教育聚焦三大系统: 一要阐明基本理论; 二要明确主体对象; 三要落实组织实施。由此构成本书上篇、中篇、下篇三位一体架构。

上篇: 基本理论。其主要包括: 新时代呼唤幸福教育、新时代幸福教育理论基础、新时代幸福教育逻辑机理、新时代幸福教育思想体系。

中篇: 主体对象。其主要包括: 新时代教师幸福教育研究、新时代婴幼童幸福教育研究、新时代中小学生幸福教育研究、新时代学困生幸福教育研究、新时代超常生幸福教育研究、新时代残障生幸福教育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新时代职教生幸福教育研究。

下篇: 组织实施。其主要包括: 新时代幸福教育区域建设研究、新时代幸福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新时代幸福教育班集体建设研究、新时代幸福教育课堂建设研究、新时代幸福教育课外活动建设研究、新时代幸福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新时代幸福教育家庭建设研究、新时代幸福教育科技赋能平台建设研究。

本书的每章末都附有实证案例,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目的。

值得专门一提的是,本书是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教育学类仅有的两项重点课题之一的研究成果,足见其意义非同一般!本书荟萃了作者数十年研究生和大、中、小、幼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校长、家长培训实践经验,还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课题研究精华,力争做到国内与国际兼顾,理论与实践结合。尽管如此,本书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真诚希望本书能为广大教育科研和实践工作者助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深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其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从而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