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    言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将从注重规模与体量增长,转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展逻辑也将由要素规模投入,转向创新要素组合和产业链提质升级,进而全面推动经济与生态关系的和谐统一,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全面梳理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明确发展优势与短板,精准定位发展方向,进而提升国家区域经济地位,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是典型的能源富集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经济发展紧密依托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及其衍生产业的拓展与深化,为国家建设和区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累积了沉重的生态历史债务。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相继出台,对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史为鉴,深入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阶段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经济活动类型及能源经济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并从理论层面解析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背后的制衡力量、表现形式及其持续时间,才能立足新发展阶段,对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当前面临的困境和进一步突围的路径作出深刻判断。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本书展开了对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学术研讨分析法等,在挖掘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分阶段考察了山西经济发展与生态关系的复杂互动过程,全面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在优化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变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被动局面以及反复出现的挑战,同时指出当前山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进一步优化的难点和痛点,并就如何突破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新发展阶段下以山西为代表的能源富集区加快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由绪论、正文、结论三大板块组成。绪论板块为全书的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及意义、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文献梳理与评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等进行阐述,为正文的展开论述奠定了前期理论基础。

  正文板块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每章研究主要涵盖经济与生态关系背景分析、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与推动原因、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与生态关系变化的应对及成效。第二章主要考察1949—1977年山西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该阶段,山西致力于迅速恢复经济,强化生态环境对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及水利设施建设等举措,并响应国家重工业发展策略,规划布局钢铁、国防军工及化工等行业。在此期间,山西经济体量较小,且围绕农业发展构建了生态环境体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导致的地下水位降低、局部水污染问题,以及开荒和砍伐引起的水土流失。总体来看,经济与生态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第三章主要分析1978—1991年山西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该时期,受改革开放政策红利影响,全省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功能由上一阶段主要“服务”农业,转向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此期间,农业改变了过去以扩大复播面积和增加高产作物玉米、高粱为主要内容的作物种植结构,开始根据生态环境特征调整并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布局;工业方面,山西被赋予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任,能源经济的确立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尽管全省采取了多项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但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影响,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第四章主要讨论1992—2011年山西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为缓和上一阶段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实施“三基四建”、潜力产品培育、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等经济发展战略后,全省传统产业迈出集约化、新型化步伐,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开始逐步推进,新型产业也呈现初步发展的态势。但受前期能源基地建设和市场变化影响,全省经济增长点仍集中在能源开采行业。此时,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在水资源短缺和水质状况、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经济与生态关系趋向协同。第五章主要研究2012—2022年山西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该时期,绿色发展成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标尺,“双碳”目标的提出与深化实施,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围绕经济与生态关系的高质量发展,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加速构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精心规划并培育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做好水、林、土壤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双向转化机制,推动生态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促使经济与生态关系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步迈进。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内容为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具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历程进行全面总结与反思,指出两者关系从1949—1977年相互依赖实现发展,到1978—1991年牺牲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基地建设,再到1992—2011年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关系,最后到2012—2022年探索经济与生态关系高质量发展。一路走来,山西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呈现艰难性、被动性和反复性。这种关系的背后推动力,既包括国家层面基于时代使命的区域发展分工,例如,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推动了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受制于山西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山西以能源重化工产业为主,位于经济圈层结构的外围区域,极易受核心区域的经济虹吸效应影响,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绿色资本的集聚,同时还受产业体系发展模式陷阱的约束。一般而言,现代工业的演进历程通常会经历从劳动力驱动到资本驱动,再到技术与人力资本驱动的自然转变过程。然而,山西主要以能源重工业为主导,这类工业部门的价值创造主要依赖于煤炭资源所天然具有的“租”的特性,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性,通常无须过多劳动投入即可实现其在经济体系中的价值。这种特殊的价值实现机制导致该地区产业不具备自我演化升级能力。当前,中国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期,其他地区因发展基础良好,生态环境历史债务较少,经济绿色发展的程度较高。但生态关系极其脆弱且经济仍需大力发展的山西,在优化二者关系上,仍面临“绿色门槛”的约束效应突出、生态价值创造的动力不足、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相对薄弱等多重现实挑战,需要从以重大生态项目为引领,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加强能源收益管理,建设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以扩大绿色市场规模;积极融入贸易分工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区域势能,推动一体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从而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和动力源泉。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