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林徽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文学家,她的一生堪称传奇,是一位从中国传统家庭中走出来的学贯中西的通才。她的丈夫,同样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先生之所以走上研究建筑的这条道路,最初就是受到了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先生自己最喜欢的定位也是建筑师,在她的墓碑上就镌刻着建筑师的头衔。
关于林徽因,她游历欧洲留学美国的经历,她广博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隽永的文笔和意境高远的诗意,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林徽因的出现就好像暗夜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为学界带来了一股朝气蓬勃的新鲜血液。可惜人们常因为她美丽的外貌转而更加关注她的情感生活,乃至忽略掉了她在文学和学术上的成就。
当身着旗袍的林徽因先生像男人们一样登上高耸且积尘的古建筑顶棚和梁架做调查测绘,为我们开创古建筑研究学科和保存珍贵资料的时候;当她在野外奔波数月,靠着坐畜力车或徒步来进行乡间古建筑资源调查的时候;当她风餐露宿睡在破庙檐下,仍不忘审视该庙宇结构年代的时候,她没有感觉到苦,她眼中全是对古人杰出创造的欣赏,和对沿途见闻充满诗意的记录。当人们还在以八卦的心态议论她和她曾经的追求者时,林徽因先生的古建筑考察与论述文章和著作已经在一个个通宵达旦的创作中完成了。她和梁思成先生毕生都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和研究,尽力搜集整理在近代中国里被视为敝履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资料,并将古建筑奠定为一门传之于世界的重要学科,确立了中国古建筑应有的地位。这样功德无量的成就,才是他们最应该被人们铭记之处。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林徽因先生一直身体不佳,缠绵病榻,在日寇侵华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离开北京,向大西南转移。在飞机轰炸下,在兵匪横行的陌生地区,在忽然发病几乎致命的情况下,她和梁思成先生依然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继续编撰整理古建筑相关文稿和调查资料。哪怕困居于李庄食药两缺,承受亲人殉国之殇,又饱受病痛折磨,林先生始终意志坚定如铁,从未向现实屈服。她这样伟大的人格力量更应该为人们所铭记,她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撰写和整理的古建筑相关文稿的价值,更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扬。
适逢林徽因先生辞世七十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孙元元老师找到我,诉说了她的想法。之前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林徽因先生的著作主要有诗集和古建筑相关文集等,限于古建筑知识的复杂烦冗,已出版的林先生建筑文集中,有些几乎没有插图;有些配以插图的,多是梁林先生早年考察途中拍摄的照片和一些测绘图。许多崇敬林先生的读者收藏阅读她的建筑文集,但碍于其中一些古建筑术语晦涩难懂,又缺少相应的图解,导致较难读懂或明晰其中全部含义。因此邀请我试着为林先生古建筑文集于适当处加绘图示,以期为更多想了解古建筑知识的读者朋友的阅读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令先生的建筑文集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仍能发挥其讲述和传承古建筑文化的更大的作用。
我虽然学习和手绘古建筑多年,也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过多部著作,但收到此邀约,还是格外紧张,心想我何德何能,怎敢为林先生做狗尾续貂之绘。但转念一想,自己阅读林先生的建筑文稿,为其中适当的地方加配图,难道不是自己又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吗?逐字逐句地读下来,真是如同聆听了一遍先生的亲自教诲。怀着诚惶诚恐的崇敬之心为林先生文集补绘插图,是我无上的荣幸。因此当竭尽所能,力求以图辅文,令更多读者在借此文集缅怀林先生的同时,也能对文中涉及的古建筑知识一并明了。这也正是我作为有志于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后生晚辈,用来纪念林徽因先生的最好方式。
连 达
2025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