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康复医学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到服
务功能,从专业知识、诊疗技术到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现代康复的内涵已
拓展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满足人们对康复的多元化需求是实施“健
康中国”战略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新时代发展格局下必须要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出,凸显了党和国
家对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高度重视,也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以及“让
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执政理念。康复医学主要面向因疾病和
损伤而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或者能力受限的病、伤、残人群以及各种失能或半失能老
人和慢性病者等。基于此,康复医学是一种需要给予患者持续关爱和长期照护的现代
医学模式,集中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伦理向善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在更高层次
上彰显社会文明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服务模式。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伦理学的关注视域由
医学伦理、生命伦理逐渐转向健康伦理。康复伦理因康复对象和康复服务的特点,决
定了康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伦理执业素养,以新的医德规范为导向,在康复治疗的同
时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从本质上体现康复医学“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当前,
康复伦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康复伦理研究理论体系
与实践路径,这对于促进康复医学前沿技术的合理应用,有效防范科技创新可能带来
的伦理风险,推动医学人文的现代转型,使之契合当下中国社会情势与现状的伦理道
德观念,并逐步形成构建中国康复伦理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满足在校康复专业学生的康复伦理学习与教学的实际需求,我们组织康复治
疗、科研管理、医学伦理等相关专业人士编写《康复伦理研究》一书,该书不仅适合
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的师生及康复医疗机构的康复从业人员使用,也适用于综合院
校应用伦理专业的师生以及提供康复服务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阅读、参考。本书在编
写、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在此,向对该书的出
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诸位同道,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各章节编者在撰写过程中学习、参阅和借鉴了许多文献资料,有些直接汲取
了公开出版的相关论文、教材及专著的学术成果,有些是直接借助互联网获得的资讯,
尽管文末已列举相关参考书目与文献,但难免挂一漏万,恳请有关专家学者予以体谅。
本书由三个篇章组成,共计十六章。第一章(第一节:吴世彩、武雨;第二节:
吴世彩、刘健);第二章(第一节:王福玲;第二节:彭迎春);第三章(第一节:吴
康复伦理研究
世彩、陈超;第二节:吴世彩、武雨;第三节:吴世彩、延泽萍;第四节:孟丽君、
王孟堂);第四章(彭迎春);第五章(第一节:卢守四;第二节:孟丽君;第三节:
孟丽君;第四节:孟丽君);第六章(第一节:吴世彩、何照楠;第二节:孟丽君);
第七章(刘惠林)第八章(黄富表、莫含情);第九章(张庆苏、温箫);第十章(凌
华、侯天宇);第十一章(刘伟明);第十二章(张健);第十三章(郭志华);第十四
章(张晓颖);第十五章(张金明、汤晨晨);第十六章(叶晓彬)。上述诸位编者,有
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已在该领域深耕细作,见证了康复医学的变迁与发展,葆有
丰富的历史视角和实践经验;有的在海外求学多年,不仅掌握了国际前沿的理论知识,
还将国外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实践智慧;有的则
是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主持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
这些专家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理素养,而且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各自的研究领
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尽管每位编者承担了具体章节的撰写,整部书历经全体编者集体
研究,数易其稿,并由《光明日报》评论部刘文嘉高级编辑严谨审校,最终得以修订
完成,全书融入了每一位编校者的心血,在此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们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探赜康复伦理的意蕴,力求精益
求精,但难免存在错误疏漏,恳请学界同仁与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求其内容持
续修订、至臻至善。
202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