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病原微生物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是进行传染病防治、科研、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材料。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号令)的相关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2017年8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首家国家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2019年6月,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科技部和财政部批准,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承担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任务,履行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职能。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文件,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作为国家保藏机构,编制病原微生物资源目录是基本职责,也是提供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重要体现。2021年4月1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提出国家建立生物安全名录和清单制度,对涉及重要生物资源数据等涉及生物安全的材料要制定、公布名录或者清单,并动态调整。

2019年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相关保藏机构和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参建单位,启动了《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目录-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目录》系列编制工作。2021年3月,我国首部病原微生物目录《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目录—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目录(2019年版)》正式出版。该版目录奠定了我国病原微生物目录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基础,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业内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

本书是《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目录-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目录》(2023年版)。《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目录—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目录(2020年版)》、《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目录—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目录(2021年版)》、《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目录—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目录(2022年版)》,分别于2022年12月、2023年9月、2024年6月出版。作为系列目录第五版,本版目录以《人感染病原微生物与样本保藏通用要求》(GB/T 43429-2023)《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数据描述通则》(T/CPMA 011-2020)为依据,在前四版目录基础上对资源内容进行优化和扩充,收录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保藏机构保藏的危害程度为第三类的细菌、病毒、真菌等近2000条菌(毒)种信息。该版目录进一步丰富了病原微生物相关图谱及形态学描述信息,使读者可以更直观的了解病原微生物,从而也将发挥科普作用。  

五版目录相继出版,形成并规范了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目录编制体系,为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信息平台数据库建设与优化、组织开展全国病原微生物数据资源收集与汇交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系列目录的出版对于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将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和各类科技计划与项目的实施提供强大支持。本书适用于疾控、科研、临床、生产等从事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保藏、教学等相关专业人员使用。作为一本规范性专业性工具书,为方便使用,获取目录之外的其他信息及目录中菌(毒)种,可以登陆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网站(www.nprc.org.cn)进一步查询。

《2023年版》出版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602200)、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NPRC-32)、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1FY100904)等资助。同时,本目录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科技部四司、国家疾控局科教国际司、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等单位领导,以及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及有关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经验有限,目录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相关专业人士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版本中持续修改完善,不断提升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共享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编 者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