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为学生所撰之书作序,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因为没有比见到自己亲手培植过的小树长成栋梁之材更值得愉悦,甚至生出几分骄傲的事了。
该书编著者甄雪燕副教授曾在 20 多年前跟随我学习,攻读医史研究生,学业优秀。记得论文答辩时,她从容优雅,谈吐得宜,在座诸导师皆称赞她是当老师的好材料!毕业后她如愿供职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医史教师。前几年雪燕又转到医史博物馆任职,此后常能在报刊上见到她写的一些短小精干、趣味十足的医药文物解说文章。这本新撰《赏文物话中医》,当是她近年潜心研究成果的结集。
观赏文物是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每一件文物都不可再生,都是先民智慧的体现,是文化发展重要的物证与印记。本书在谈到针灸铜人的历史时,引用了宋仁宗皇帝说的一句话:“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口说不如眼观,写下来不如展示实物。这就是文物的魅力。它以真实古朴的风貌,让观众穿越时光,回顾过往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里面的文物前方只有一个小小标牌,标注名称与时代。但只有知道其来源、制作过程、用途,以及伴随的幕后故事的行家,才能使该文物鲜活起来。所以医药文物的解说者应该既懂传统医学,又懂医学历史,还要懂得所诠释的文物从制作到运用的整个过程与相关故事。雪燕的学术经历,无疑为她出色的医药文物讲解奠定了基础。
熟谙医史源流,没有照搬给院校医学生讲课以朝代为主线的套路,雪燕先谈与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某些主题,例如“卫生类”,事关人体自身与环境的卫生防护,涉及水清食洁、沐浴盥洗等相关物件;“诊疗类”则让读者知道医家诊断、治疗常用的器具与教具,大有针灸铜人,小有九针、筒罐等;“药器类”的文物关系到药物的收贮与加工制作,尤其是粉碎炮制药物所用的杵臼、药碾、药刀、药铫,更是琳琅满目;“药物类”既谈丸散膏丹,也谈日常食物与佐料入药,兼述香药西来、唐药东渡、药市药铺等;全书以“文化类”“医政类”结尾,展示与医药文化相关的事件与物件,涉及医学起源发展、医药家的广告招牌、药王崇拜等。其他如国家创办的“惠民局”“校正医书局”“医院”等,更展示了古代医药学在流通发展、救治疫病、护佑华夏民族健康的实践中日渐壮大。古代医药学学理深厚,文献众多,且有自己的教育体系,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主题,雪燕把看似散乱的医药文物、典故习俗等各归其类,有条不紊。进入具体文物讲解时,雪燕更是将作为教师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能把一件文物、一个典故,讲解得头头是道,令人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宋代制作的教具针灸铜人,从作用、制作到流传,时代跨度大,事情错综复杂,本来是件很学术的事,但雪燕却能举重若轻,如剥茧抽丝般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又如眼镜这一现代多见之物,知其来历的人并不多。该书以“还你一双慧眼”为题,通过讲述古代与近视相关的趣事,回溯近视的过去,再引出眼镜从引进到国内自制的全过程,配以古代的实物照片与图画,读之从头到尾,皆令人兴趣盎然。像这样的故事,书中多见。全书既可见引经据典,也时有看似信手拈来的民谚行话,此可印证编著者读书阅史之多,采访调查之深。
看完雪燕之书,我这个从医近 60 年的老者也有耳目一新之感,故乐为之序,借机将读书心得与读者分享。
郑金生
2024年11月
自序
2021 年 5 月,我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部工作。离开耕耘了近二十年的讲台,虽然十分不舍,但当我走进博物馆,看到馆内陈列的各式各样的古代医药器具,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我立刻被这些古老的文物深深吸引,多年来讲课的内容随之浮现在眼前,那些文字与眼前的文物勾勒出一幅更加生动的古代医学画面,带我进入另外一个医学史的世界。
我刚入职中医药博物馆时,面对的听众从大学生变为不同年龄层、不同专业背景的社会人群,一时间觉得自己在讲解时无从下手,既没有头绪,也不知道该讲到什么程度,尤其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层次听众的要求,需要讲解者能够随时切换讲解模式、讲解内容,甚至讲解风格。对此,我开始思考:
如何用一种非学术的形式、一种更轻松的表达方式去讲述医学史?
如何从文物的角度去解读医学史?
如何把一堆文物更为合理地进行分类和介绍?
如何用不同的主线来贯穿不同领域的医学成就?
如何娓娓动听地讲出每一件文物的特征、用途、文化和历史?
如何在医药文物与历史中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唯美、智慧与博大精深?
如何让听众取得更好、更真实的效果和反馈?
……
于是,我开始重新学习文物的知识,查阅更为广泛的文史资料,反复斟酌讲解的内容。我希望,在短暂的讲解中,能让参观者了解医药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古代医学文化的魅力,体验穿越时空的医学文明。新的挑战让我变得非常兴奋,我慢慢寻找到了在博物馆期间新的研究方向。
博物馆是重要的历史记忆、物证收藏和展示的机构,虽然在博物馆时间并不长,但我在工作中感受到,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整个社会科普宣传方式、力度与深度的提升,博物馆的讲解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展示历史成就方面,应该更为细化和深入。针对医药学发展史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成就,而这些不同时期的医学成就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在讲解时必须要加入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医学总体特色与背景的介绍,这样不仅可以展示文物的自身价值,也能突出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医学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总体展陈设计的理念及其整体知识展示背后的逻辑。以往在介绍医药学成就时,讲解者往往会突出此项成就是不是“世界第一”。当然,世界第一能够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成就而自豪,但我们的讲解不能只停留于此。博物馆讲解的本质是要使人们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考,延续与发展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介绍历史成就的同时,可以将问题延伸到“为什么会成为第一?”“第一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同一时期,还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之间有什么关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这才是博物馆讲解应该达到的效果。作为大学里的专业博物馆,我们的讲解必须有一定厚度。中医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医药文物本身涉及的知识也十分广泛,既有专业中医药知识的解读,也涉及历史背景、民间信仰、岁时节令、农谚俗语、传说典故、民俗风情等多维度的知识和文化。文物就是携带历史文化与知识的碎片,那些文献的记载与典故就是把这些碎片连接起来的黏合剂,只有把文物与典籍、史料、人物、风俗等相结合,才能讲出更加完整和精彩的故事。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体会,笔者结合平时讲解时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在之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查阅更多资料,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中医药文化与历史。在多年教学积累和讲解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把手中的资料汇集成册,以期与同仁交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甄雪燕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