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翻译活动在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的现代性离不开翻 译。本书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互通互融:翻译对中国的语言革新、文学 改造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革故鼎新的作用;翻译本身是一种教育行为,通往承前启后的改造 之路,并折射出为现代性所强调的科学理性之光;好的翻译疏通淤塞,成为文化传播的桥 梁,使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结缘;翻译研究本身是一门具有创新性的学科,它 以自身作为结点,借助其他学科丰富自身,究理探新,体现着现代性的价值理念。全书以 丰富的翻译史料和理论研究构建出翻译与中国现代性交相辉映的图景,既为已完成的研究 成果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也期待为后续的研究铺设道路。

-清华大学博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新力作;-结合作者多年对翻译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研究,从翻译与语言革新和社会变革,翻译与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为,翻译与文化传播和文化建构,翻译与跨学科理论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互通互融;-全书依据丰富详实的翻译史料,借鉴中外翻译研究成果,探究严复、鲁迅、梁启超、赵元任、钱锺书等近代中国翻译家是如何通过翻译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与文化,塑造中国的现代性的。

总序 翻译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已是学界之共识。仅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 翻译活动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性的形成。近 代一些思想家,如严复、林纾、梁启超、鲁迅等,无不以翻译为利器, 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改造文学、改造语言。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翻译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语言分析 层面,在国际上相对滞后。20 世纪90 年代前,有关翻译研究的论文主 要探讨翻译技巧,而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更宽阔的视野来研究翻译的学 术论文寥若晨星。曾经一时,人们谈中国译论,必言“信、达、雅”, 谈论西方译论,离不开奈达与功能对等理论。而到20 世纪90 年代后, 大量西方的翻译理论传播到中国,如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学派、 结构学派、文化学派等,这些理论大大推动了中国翻译研究与国际接 轨。21 世纪初,全球化给中国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国翻 译研究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数以千计,一批翻译系、所或翻译研究 中心在高校成立,西方翻译学术名著得到大量引进,翻译研究著作得到 大量出版,两岸三地的翻译学刊增至十种之多,有关翻译的国际学术交 流日益昌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选编“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 书”,旨在结集出版近年来海内外有关翻译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入 选作品均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有较强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特色,有翔实 的史料或语料,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翻译 的本质。本丛书所收著作须经丛书编委会评审通过。我们期望本丛书的 编选和出版能够为打造学术精品、推动我国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起 到积极和实际的作用...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 录

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思考(代序) Ⅶ

第一章 革故鼎新

导言 2

第一节 解构“信、达、雅”:翻译理论后起的生命

——评叶维廉《破“信、达、雅”:翻译后起的生命》 4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

——论梁启超的翻译实践 13

第三节 从“硬译”到“易解”

——鲁迅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性 28

第二章 承前启后

导言 46

第一节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49

第二节 作为教育行为的翻译:早期清华案例研究 62

第三节 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之教育行为研究 81

第三章 疏塞结缘

导言 98

第一节 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 101

翻译与语言革新和社会变革

翻译与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为

翻译与文化传播和文化建构

翻译与中国现代性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 110

第三节 文化记忆与翻译研究 122

第四节 论文化/ 语言层面的异化/ 归化翻译 133

第五节 文化越界与传承:谈重译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

悲剧》 142

第四章 究理探新

导言 156

第一节 话语的认知模式与翻译的文本建构 161

第二节 钱锺书的文学翻译观 172

第三节 衍译:诗歌翻译的涅槃 193

第四节 耶鲁解构学派的互文性研究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209

第五节 神学翻译:在可译与不可译之间 221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51

-清华大学博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新力作;
-结合作者多年对翻译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研究,从翻译与语言革新和社会变革,翻译与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为,翻译与文化传播和文化建构,翻译与跨学科理论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互通互融;
-全书依据丰富详实的翻译史料,借鉴中外翻译研究成果,探究严复、鲁迅、梁启超、赵元任、钱锺书等近代中国翻译家是如何通过翻译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与文化,塑造中国的现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