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推断初步
系统讲解因果推断基本原理,打开理论到应用的“黑箱”,通过大量的案例充分体现其应用性。

作者:姚东旻

定价:69元

印次:1-3

ISBN:9787302601500

出版日期:2022.05.01

印刷日期:2024.12.25

图书责编:梁云慈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教材重点面向我国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社会科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详细介绍了断点回归、双重差分、匹配等经典微观计量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代码算法和案例应用。教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破除“唯数理”,仅保留最核心公式,并且任何一个公式都有具体算例作为支撑讲解,以阐释概念和原理。第二,打开方法“黑箱”,通过简单的Excel数字表格的运算(数据行列的“加减乘除”),向读者展现了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微观计量算法的底层操作。第三,重视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丰富的“中国故事”和经典案例,帮助了解微观计量方法的实际分析过程。本教材致力于构建一个“引擎”,力图启发我们的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出新的概念理论与分析工具,从这场因果革命的“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姚东旻,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财政税务学院党委副书记,财政部专家工作室与财政部人才库入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基础理论、组织经济学、博弈论应用、基于数据的因果推断。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5部。曾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第六届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以及部委与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二十余项。

推荐序一 对多数业界人士而言,经济学当是致用之学。于是,在社会经济领域,究竟如 何相应地进行事物间因果关系(笔者以为,与“物理”“数理”和“心理”相对, 这里或可概括为“事理”)的推断就成为实证研究的主旋律。2021年,诺贝尔经 济学奖颁发给大卫·卡德、乔舒亚·安格里斯特和吉多·因本司三位领域内的“尊 神”,因果推断研究再度引起世人瞩目。 追踪学科前沿理所应当,然而需要当心的是,这里或许存在着路径选择问题。 非常流行的一种做法,是用“数理”取代“事理”。例如,高级经济学的教科书中 没有什么文字,以数学工具的复杂度作为判断学科水平的标准,即把经济学当成数 学去提升,“事理科学”完全变成了“数理科学”,这一路径为不少睿智的年轻学 者所推崇。 说到睿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态势就是,人类已经遭遇到了机器的挑战。人 工智能(或许可称之为“数字人”)在知识领域取代“生物人”已经不是个别事 件。机器可以写新闻稿,我们每天从手机里读到的东西,不少并不是人写的。会 计、法律等学科前景也不乐观,据其业内人士估计,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非常之 大。经济定量分析同样遇到麻烦,据报道,机器撰写的实证论文已经通过了海外专 业刊物的盲审。一种相向而行的态势,颇为滑稽:人越来越趋于机器,与此方向相 反,机器越来越胜过人。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迎接挑战”的说法实在不妥)?不同学科所面临的 风险不同,同一学科不同发展路径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乐观地看,个人学术精力 布局战略调整的空间尚存;悲观地看,应该选择被替代可能性较小的专业发展路 径,尽可能延迟被替代的...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推荐序二

东旻博士要我为他的《因果推断初步—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写一篇“推荐

序”,我欣然应允。尽管我不是“微观计量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但是我认为,

“因果”(causality)推断问题属于所有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管理

决策和人文学等领域的共同性的问题,因此,我愿意从包括财政科学在内的(财政

科学是我目前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领域)社会科学一般的角度与读者交流一下我对

这个问题的理解,并向读者推荐这部教材。

从科学探索的角度来说,任何科学研究的过程都属于“因果”的推断过程。古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这样描述“因果”推断的科学意义,他认为所谓的知

识就是我们已经掌握了事物形成的原因a。因此,从现象或者“果”出发探寻其原

因所在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问题在于如何推断所要探寻的“因果”关

系,这本身就属于方法的问题了,也是这部教材的主题。

关于如何推断要探索的“因果”关系问题,即“因果”论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其研究的主题是有关一个或者一些事物是如何影响另一个或者一些事物的,是研究

“原因”如何引出“结果”的科学b。世间万物似乎都存在因果关系问题,无论是

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无不如此。因此,自然科学界通常是通过一定的假设

前提来设计解释“因果”关系的方法,社会科学界也采取这类方法解释人类社会生

活中各种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这些堪称“经典”的假设前提包括:第一,任何事

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即从“结果”出发判断其原因所在。例如,苹果从树上掉下

来是因为地球引力存在的前提下,苹果的重量超出了苹果树枝的承重能力;政府... 查看详情

无论什么教材,都需要重视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姚东旻教授的重视特别表现在:“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力图阐明其背后的道理和对应的数据直觉。”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席教授   邱东

从现象或者“果”出发探寻其原因所在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问题在于如何推断所要探寻的“因果”关系,这本身就属于方法的问题了,也是这部教材的主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李俊生

在诸多现实的财政问题中,基础性的一环是因果关系识别。本书作为微观计量经济学教材,详细介绍了当前学界常用的因果推断方法原理与技术手段。区别于现有同领域教材,丰富的“中国故事”和精巧、直观的“Excel专栏”是本书**特点。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马海涛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