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9元
印次:1-2
ISBN:9787302611905
出版日期:2023.01.01
印刷日期:2023.06.29
图书责编:刘晶
图书分类:零售
本书认为,法律人应秉持一颗同理心,应尽量探究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可以让司法官作出更加恰如其分的司法判断,也可以让刑罚改造犯罪人的效果**化,向社会公众传达司法正义的核心价值。 作者认为,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这是一种共情的能力,是避免冤假错案、避免机械执法的有力武器。同理心是通过善意来激发善意,让大家明白,给别人机会其实是给自己机会。 司法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可以重塑这个社会环境。这也是“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的应有之意。
刘哲,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首批入额检察官。曾办理山西溃坝案,设计并组织研发刑事公诉出庭能力培养平台。著有《检察再出发》《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法治无禁区》《司法观》《法律职业的选择》《司法的趋势》《司法的长期主义》《正义感》《司法与责任》《司法观·日知录》等。
序:法律人为什么要讲同理心? 法律人常常要适用法律,要维护公正。但法律是抽象的, 人却是具体的。 也就是说案件是具体的,抽象的法律规则和公正原则只有 见之于微观世界—具体的个案,才有意义。 同理心恰恰是打开个体的微观世界的一把钥匙—它能打 开对方的心锁。 只有打开这把心锁,我们才能体会他的遭遇,知晓具体的 犯罪原因、他的出身和经历、他这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他当时 的不得已、他难以启齿的隐私之痛,以及犯罪背后的社会性、 体制性问题。 同理心可以让我们进入他人的真实叙事之中。 这些真实的叙事,不是证据表面所呈现的构成犯罪与不构 成犯罪,而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 这些不容易察觉的原因、动机、情节和背景,才是我们将 这件案件区别于其他案件的具体特征。这些具体的特征也是我 们作出法律判断的真实依据。 法律人的同理心 IV 我们要想得出公正的结论就必须体察入微,只是真相常常 隐于幕后。 有些理论上的观点认为,刑法不应关注动机,不管因为什 么原因,触犯了刑法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因具体 情况而异。 但是我认为,司法想要公正,就必须探查犯罪背后的原因, 了解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真实动因,它能让我们作出更加恰 如其分的司法判断。 比如,同样是盗窃,因为饥饿进行的盗窃和意图获利进行 的盗窃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的时候,司 法官的内心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而且,了解他人的真实遭遇也能让司法官更恰当地适用刑 罚,因为司法官对他们的改造效果会有不同的预判...
第一章 同理心 / 001
法律人的同理心 / 002
为什么要理解别人 / 008
一棵圆白菜和两个南瓜 / 015
“盯梢”与监视居住 / 022
为什么要作不构罪不批捕? / 027
打击之后怎么办? / 035
法律工具主义是一种短视行为 / 040
从暴力逻辑向权利逻辑的演化 / 043
单位谅解到底有没有用? / 048
法律人的同理心
X
第二章 公正心 / 053
不公正的代价 / 054
隐含假设 / 059
如果我有罪,我就认罪认罚 / 065
酒驾两次可以考虑降低入罪标准 / 072
“诬告反坐”的刑法问题 / 079
违法指令司法报备制度的构建 / 085
网上追逃 / 091
啥叫不从宽? / 096
目 录
XI
第三章 责任心 / 103
无过错不追责应该成为司法责任制的原则 / 104
案例的生命在于声誉 / 110
公诉的案子永远办不完,批捕的案子永远走不开 / 115
选择性复查 / 121
选择性汇报 / 128
行政拘留入刑的程序法思考 / 134
醉驾步态测量仪 / 141
联席会议到底有没有用? / 149
法律人的同理心
第四章 事业心 / 155
司法改革的工程学 / 156
员额制循环问题 / 161
权力与责任要对等 / 166
司法职业还值不值得干? / 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