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
景观人类学开山之作,全球10处田野地景观的文化人类学解析,著名人类学家埃里克?赫希为中文版作序

作者:[英]埃里克·赫希(Eric Hirsch)、[英]迈克尔·奥汉隆(Michael O'Hanlon) 主编,徐桐、周丹丹 译

丛书名:建筑人类学·跨文化的视野

定价:159元

印次:1-2

ISBN:9787302683391

出版日期:2025.03.01

印刷日期:2025.05.27

图书责编:张阳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是“景观人类?跨文化的视野”丛书中的一本,是198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次“景观人类学”主题学术会议的成果汇集,是人类学界第一部具有“景观人类学”分支学科意识与方法论自觉的著作,标志着景观人类学这一交叉领域探索的起点,具里程碑意义。 在书中,12位人类学与艺术史学者提出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概念体系和基本方法,对全球10处田野点展开景观人类学精彩个案研究,涵盖从部落社会到现代国家、从农村社区到城市环境的广泛主题,涉及景观与人类活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族群如何能动地与自然互动,进而塑造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和文化实践,共同构成对全球景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基于这些跨文化和地理的比较,书中不仅展示了景观在不同文化中的代表性,也阐明了景观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族群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 本书英文版自199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对人类学和其他一系列学科的景观研究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同时,书中蕴含的丰富民族志信息和理论的洞见也对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和讨论做出了贡献,譬如全球景观目前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危机等。 "

"★ 主编简介埃里克•赫希(Eric Hirsch),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商业、艺术与社会学系的人类学教授,长期关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的民族志和历史,重点研究历史性、景观、权力和财产关系等问题,对传统历史观念之外的宇宙观(神话和仪式)与地方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尤其感兴趣,探讨如何阐述包含多种历史的多样世界之间的关系。埃里克•赫希教授在巴布亚高原的最初研究对象是富尤格人,他考察了他们对景观、神话、权力和仪式的看法及其相互联系。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赫希之后又对富尤格人受殖民政府和传教士的影响进行了历史研究,后来的研究重点是当地矿山对富尤格人土地所有权和文化财产观念的影响。著有《殖民单元与仪式单元:巴布亚高原人视野的历史变迁》(1999年)、《巴布亚高原祖灵存在的宇宙论与历史经验》(2021年);合著《人类学的艺术:论文和图表》(1999年)、《组织内部:工作中的人类学家》(2001年)、《交易与创造:美拉尼西亚人的财产守护与刺激》(2004年)、《生育技术:辅助受孕时代的亲属关系》(2005年)、《知道如何知道:田野工作与民族学的当下》(2008年)、《美拉尼西亚人的世界》(2019年)、《顺从:妥协下的文化与网络》(2021年)、《顺从:适应下的文化与网络》(2023年)。迈克尔•奥汉隆(Michael O'hanlon),英国国家博物馆民族志部的原助理馆长,1998年起任牛津大学皮特•里弗斯博物馆馆长、人类学学院联合院长,2015年荣休。研究方向是视觉人类学、物化和新几内亚民族志,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地区与瓦吉人区域进行过长期的实地考察。著有《理解肤色:瓦吉人的装饰、展示和社会》(1989年)、《天堂:描绘新几内亚高地》(1993年)和《皮特•里弗斯博物馆:内部世界》(2014年),合编《景观人类学》(1995年)、《狩猎采集者》(2000年)和《身体艺术与现代性》(2007年)。★ 作者简介莫里斯•布洛赫(Maurice Bloch)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类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马达加斯加的民族志和认知人类学。著有《从祝福到暴力》《仪式、历史和权力》和《从猎物到猎人》等。 阿尔弗雷德•盖尔(Alfred Gell)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副教授,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中部进行田野调查。著有《卡索瓦里人的蜕变》《时间人类学》和《意象缠绕:波利尼西亚的纹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艺术人类学。 彼得•高(Peter Gow)是曼彻斯特大学的社会人类学讲师,曾在秘鲁和巴西进行田野调查。著有《混血》一书。 尼古拉斯•格林(Nicholas Green)是东安格利亚大学艺术史和音乐学院的艺术和文化史讲师。著有《自然的奇观:19世纪法国的景观和资产阶级文化》一书。 卡罗琳•汉弗莱(Caroline Humphrey)是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的讲师,同时也担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北方当代的社会转型,著有《卡尔•马克思式的集体合作:西伯利亚集体农场的经济、社会和宗教》一书。罗伯特•莱顿(Robert Layton)是达勒姆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研究方向是艺术人类学、原住民权利、社会变迁和社会进化。出版《乌鲁鲁:艾尔斯岩的原住民历史》和《澳大利亚岩石艺术:新的综合视野》等著作。霍华德•莫菲(Howard Morphy)是牛津大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的人类学讲师,同时担任皮特•里弗斯博物馆的馆长。研究方向是艺术和物质文化,以及澳大利亚民族志。著有《与祖先的关联》一书。克里斯托弗•平尼(Christopher Pinney)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南亚人类学讲师。他曾在印度中部乡村的产业工人中进行田野调查,并发表了关于早期人类学摄影和当代印度摄影的文章。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关于“批量生产的印度教流行艺术品”的历史学和民族志研究。汤姆•塞尔温(Tom Selwyn)是伦敦罗汉普顿研究所的社会人类学高级讲师,与人联合讲授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生课程,并负责一项旅游业对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的社会和文化影响的项目。塞尔温的研究兴趣还包括南亚和中东,以及政治人类学和象征主义,著有《旅游图像:旅游业中的神话和神话制造》一书。克里斯蒂娜•托伦(Christina Toren)是布鲁内尔大学的人类学和心理学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作为微观历史过程的认知,她尤其关注斐济,并在那里做了深入的调查。著有《理解等级制度:作为斐济社会过程的认知》一书。★ 译者简介徐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东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文化景观与城乡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思辨性、景观人类学。出版专著《迈向文化性保护:遗产地的场所精神与社区角色》,合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思想史研究文集》《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年度观察报告》等。周丹丹,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乡村人类学、景观人类学、农业文化遗产及历史人类学。出版专著《风景的商品化与民间社会的自我保护:肇兴侗寨个案》,合著《费孝通与中国历史社会学》。"

中文版序言 这本书的构思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山谷。在对富尤格人 (Fuyuge)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过程中[Hirsch,2021]a,我发现景观的 概念对于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宇宙观(cosmology)非常重要。虽然他 们有表示“地方”和“土地”的本土词汇,却并没有“景观”一词。然而, 对于描述富尤格人在其土地上构建的社会关系和宇宙观来说,英语中的 “景观”(landscape)一词似乎很有用。在有关祖灵过往的传说之中,神 灵存在通过独特的方式创造了这片土地,富尤格人遵从这些神灵存在的 方式去建立他们的仪式性村落。我听到的叙事描述了神灵存在的活动和 行为,而这些叙事对富尤格人谈论和感知其周遭环境——他们的景观—— 产生了影响,过去和现在所建立的仪式性村落也是如此。所有这些都表 明,“景观”这一概念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人类学的详细审视。 我最初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田野调查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距今已有约40年。当时,人们对气候和环境危机的关注,以及对所谓“人 类世”的关注还没有达到今天的危机临界点程度:这些关注改变了人们对 景观的看法。因此,当时我感兴趣的是能否对景观进行比较人类学分析。 所有这些都说明,如果今天我们再出版一本关于景观概念的书,那将与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约30年前出版的书大相径庭。尽管如此,正如我将 在下文中所表述的,除了作为持久的民族志的价值之外,这本书中的文 章也确实反映了当前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如气候和环境危机等。 在我开始汇编本书各章时,景观的概念——作为一个描述性和分析 a 本书[...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图片列表 xxiii

关于撰稿人的说明 xxvi

导 论 景观:在地方和空间之间(埃里克·赫希) 1

自然进入景观 7

地方与空间 10

如画的风景 13

局内与局外 16

图像与表征 20

结论:作为文化过程的景观 27

注释 30

参考文献 34

第1章 观看景观:阶级的形成与视觉图像(尼古拉斯·格林) 38

注释 50

参考文献 51

第2章 西亚马孙流域的土地、原住民和土地所有权证书(彼得·高) 52

圣克拉拉的景色 54

亲属关系与土地 58

景观含义 60

景观中的死者和强者 65

意义与表征 68

结论:景观与土地所有权证书 72

注释 75

参考文献 76

第3章 人成为地方:扎菲马尼里人有关清晰度的观念(莫里斯·布洛赫) 78

景观 78

优美的景致 81

人成为地方 83

显现婚姻关系的家屋 84

巨石纪念碑 89

清晰度与两类景观 93

注释 94

参考文献 95

第4章 道德的恋地情结:印度石版画中景观的意义(克里斯托弗·平尼) 97

传统、现代性和“自我的迷失” 98

“我们的全部领域”:景观和占有 101

民族志的情境 106

石版画、彩色印刷和日历 111

“昌巴尔河毒气室”中的诸神之地 118

作为图像的世界 126

注释 136

参考文献 141

第5章 解放与监禁的景观:迈向以色列景观的人类学(汤姆·塞尔温) 144

引言 144

1 背景 145

2 景观、自然和认同 150

3 捍卫自然与国家:作为政治神话的景观 ...

"★(1)景观人类学开山之作,海外人类学界第一部景观人类学作品。
198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次“景观人类学”主题学术会议的成果结晶。1995年,本书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
★(2)汇聚12位前沿学者,勾勒景观人类学的概念体系与基本方法。
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的12位人类学与艺术史领域学者跨学科的灵感碰撞,共同探讨人类学视域中的景观及其方法,溯源艺术史中的景观观念,重思图像艺术中的景观含义,详辨人类学田野中的景观内涵,探求景观人类学的学理框架。
★(3)著名人类学家埃里克•赫希为中文版倾情作序。
赫希教授在近万字中文版序言中讨论了原著出版30年以来景观人类学研究领域和视野的进一步拓展,并展望了景观人类学研究与当代社会中全球化、生态、环境变化等议题的衔接。以翔实的学术成果与研究进展证明了原著序言中的预言——“‘景观人类学’这一主题的时代已经到来”。
★(4)呈现全球田野中的景观人类学精彩个案研究。
从欧洲的城市社会到亚洲的游牧生活,从非洲的部落政治到太平洋岛国的祖先崇拜,从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到南美洲的原住民土地权利,从图像中的景观到日常生活中的村镇,长期的田野调查与深描的民族志文本呈现了极具智识传统与学术张力的思辨文字。
★(5)译文明白晓畅,即使非专业人士也可轻松阅读。
本书的翻译过程历时2年多,徐桐、周丹丹两位老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贡献了精准的专业术语、流畅的中英文转换和极为精彩的中文表述,为广大读者理解景观人类学这一复杂主题提供了便利。
"